從專利數據也能分析產業:如何運用專利資訊觀察跨國公司動態|專家論點【耿筠】

圖片來源:freepik

作者:耿筠(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專利研究所所長)

持續前篇文章,作者以學者身分做客觀的分析與報導,以平衡具有特定觀點的新聞性評論,讓讀者能了解產業的現實狀況。

全球經濟發展中常出現超大型的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對於特定產業具有關鍵性影響力,單一公司即能撼動整體產業的發展動向。運用專利資訊可以快速且有系統地觀察出目前有哪些超大型跨國公司,及他們發展能量的變化。

新聞報導中偶見與專利合作條約的報導,尤其是討論跨國際企業時。為能彰顯各公司技術優勢,需要採用相關數據做為客觀比較的基礎,凸顯報導的專業性。

本文主要是採用專利合作條約的數據作為分析依據。專利合作條約全名是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簡稱 PCT。PCT 可以視為聯合國下轄單位世界智慧財產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的一項業務功能。

PCT 主要功能是提供多國申請專利的單一平台,簡單的說,當公司有創新技術尋求專利保護時,可以藉由PCT 平台提出申請,在申請後有20多個月的期間進行全球布局的規劃,與檢視自己專利申請案可能取得的權利範圍。

關於 PCT 平台特點,可能需要以其他文章介紹。本文目的是以單一主題讓讀者認識使用 PCT 資訊探詢超大型跨國企業在技術性競爭上的表現,並試圖說明專利數據在分析產業的作用。

根據 WIPO 在2022年所公布的統計數據,2021年由 PCT 提出專利申請的前十大公司如下表依序所示。表中所列出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公司,也大致上知悉各公司主要業務與產品。其中 BOE TECHNOLOGY 比較無法直接連接到其中文名稱,該公司是位於中國北京上市的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顯示和傳感器、智慧系統和健康服務。

OPPO 是這些公司中最年輕的公司,成立於2004年,20年內擠進了十大。相對上,ERICSSON 則是1876年就已經存在的公司,業務與產品隨科技進步而有多世代的改變。

本文運用專利檢索平台查詢出10年前這些公司在 PCT 申請專利的件數,並計算出年複合成長率(CAGR),據此觀察這些公司前後十年間運用 PCT 機制布局專利的趨勢。比較可惜的是 SONY 與 PANASONIC 在此時年間使用不同的名稱提出申請,以至於無法進行比較。OPPO 與 BOE 沒有2010年在 PCT 的申請資料,而採用2015年為起始點計算,可能會造成誤差。

資料來源:排名資料、2021年專利件數取自於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PCT Yearly Review 2022, First published 2022, DOI: 10.34667/tind.45287, p.27.;2010年專利件數資料與成長率為本文作者運用歐洲專利局 Espacenet 資料庫檢索取得數據,並使用簡單的年複合成長率計算。

從前項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前十大 PCT 申請案公司中,中國、日本各有3家企業、韓國2家、美國與瑞典各1家。整體來說,各公司借助 PCT 進行全球專利佈局的意願都有相當程度的提高。

以下分項說明觀察的重點:

  • 第一、ERICSSON 的成長率較低,但高出平均值。
  • 第二、HUAWEI(中)、SAMSUNG(韓)、MITSUBISHI(日)等亞洲籍公司有十位數以上的成長,也反映出亞洲國家在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與成果。
  • 第三、日本公司 SONY 與 PANASONIC 是傳統上科技創新能力佳的公司,但統計資料的不確定,未能確認其在2010年時相同基礎的專利件數。日本在前十大中有5家公司,日本籍大型企業依然保有相當的技術創新實力。
  • 第四、HUAWEI 專利布局意圖強烈,與排名第二 QUALCOMM(美)拉開相當的差距;如果進一步分析,HUAWEI 技術領域分布較廣,QUALCOMM 在特定技術領域布局較深,兩者各有所長。
  • 第五、OPPO(中)是較晚借助 PCT 的公司,但成長力道強勁,其在2015年才開始運用 PCT 平台,往後6年中申請件數快速增加;BOE(中)與 OPPO 有類似的狀況,但起步稍早,同樣以2015為起始點,CAGR 並不高。

綜觀以上統計數據,可以比較客觀的陳述目前數家大公司的專利佈局狀況,據此反映各該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但不可否認,專利資訊有死角,例如大眾所熟知的 APPLE COMPUTER、IBM 等公司並未排名前十大,但兩家公司的全球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

瀏覽 91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