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journey 在設計上的應用

作者:
鄭孟淙(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教授兼系主任)
陳靜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博士後研究員)

在科技的洪流中為設計創造對話
Making Conversation for Design under the Mighty Impacts of Technology

靜儀:老師記得去年(2022年)八月遊戲公司 Incarnate Games 的執行長暨董事長 Jason Allen,使用 Midjourney 作畫,在時,以「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美國科羅拉多州 Fine Arts Exhibition 的數位藝術類奪得首獎。他甚至在採訪中斷言「藝術已經死了,朋友,結束了。AI贏了,人類輸了。」這個消息一出,引發了各方論戰,有人覺得藝術家要失業、有藝術家誓言不碰 Midjourney、也有藝術家認為它只是從事藝術中的一項工具。

我先說說我的看法,老師知道我剛完成自學多種媒材手繪連續100天的成果,而最近也嘗試在 Discord 上使用 Midjourney 機器人進行一些創作與研究。我在這兩個不同的「繪畫」過程中體驗到最大的不同是「體驗的本身」。怎麼說呢?在自學手繪的過程中,我從臨摹一些作品開始去學習繪畫技巧,接著再進一步到素描-「畫眼睛所見」、到最後的所謂「創作」,也就是「畫心中所見」。這藝術過程中,會因為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挫敗與狂喜,這個部份是 AI 生成藝術的過程中無法體驗到的。

因此我認為如果將「藝術創作」以結果論來看待,或許就像藝術獎項那樣,AI 完成了一個人類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的結果與效果。但我並不認為要很悲觀地說「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因為挫敗與狂喜的體驗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

由 Midjourney 生成之圖像:AI 機器人與人類的對話

若以「畫出心中所見」的目標而言,我們對 Midjourney 下指令,以文字與關鍵詞形容我們心中想傳達的畫面,但以目前技術而言,也還無法能百分之百的呈現創作者的「心中所見」。不過我會把 AI 看成是一個得力助手,在遊戲、動畫或電影的領域,它可以為概念或場景設計師突破思考的框架。因為它畢竟學習了許多畫作、藝術,可以融合許多不同風格與繪畫技法,提供給設計師一些創作方向來細緻化。正如其名「MidJourney」是藝術旅程中的中途,並非終點。

除了藝術,在設計方面,您認為 Midjourney 會如何影響設計過程和最終產品?

鄭老師:現在有越來越多輔助設計上手的 AI 軟體,不僅是 Midjourney 的創作,ChatGPT也引起很多人的焦慮。我認為過去的基礎設計工作會被 AI 工具取代,設計師可能要學會如何「詠唱」,讓這些 AI 工具生成自己期待的畫面。另一方面,我認為藝術無對錯,設計有答案。在某些更複雜的設計範疇中,尤其是考量實用性與可用性、CMF 等變量時,以「設計」來說,最終還是以理性為判斷基準,這點目前 AI 工具尚未走到可用的程度。

使用 Midjourney 繪製的家用滅火器

靜儀「藝術無對錯,設計有答案。」這句話我非常認同。老師要不要進一步解釋「詠唱」?

鄭老師:哈,你可以把 AI 工具想像成阿拉丁神燈,許願時要有儀式感,略帶感情的說出自己的願望,這過程我們稱為詠唱。網上有許多 AI 詠唱者社團,互相交流詠唱技巧。理性地說,使用者必須精準的描述自己期待的畫面,AI 工具才能更精準描繪出我們的想像。

靜儀您認為 Midjourney 如何融入設計項目中?以設計教育的角度,您認為這個工具對學生來說是好的還是壞的?

鄭老師:設計教育的過程,實際上一直企圖讓學生在刺激、反思、重塑間擺盪,這些 AI 工具,至少可以提供相當程度的刺激,或許可以創造出令設計師意想不到的組合。然而,看對東西也是設計教育需要把關的,太快使用 AI 工具恐怕容易囫圇吞棗,不易培養自己的思考習慣與風格,這點要謹慎選擇使用的時機。

靜儀:再回應老師剛剛提到的「詠唱」,我的大學本科是傳播(communication)學系,我一直認為「設計是一種溝通」,除了設計作品本身傳達的隱喻外,我認為培養設計系的學生如何闡述設計,也是一種重要的技能。畢竟,突然迎來必須與 AI 溝通、對話的時代,在過去,設計師在企業中跨部門的橫向或縱向溝通對話,也是讓產品設計成形的關鍵。您如何看待 Midjourney 在未來的發展,您認為它將對設計領域產生什麼影響?

鄭老師:AI 作為一種工具,其本質就是提升工作的效率。我相信不論是 Midjourney 或其他工具,它會加速整個設計開發流程,更有效率進行知識管理。這對各行業來說都是值得關注並期待的事。儘管AI工具會讓許多人焦慮工作是否會被取代,但幫助人釋放更多時間對於各項設計與藝術創造何嘗不是好事。

靜儀:的確。其實以過去在從事 UX 工作經驗為例,UX 設計師的工作其實是很碎片化,從「研究調查」開始、到「原型設計」、「視覺提案」、「設計優化」、「易用性測試」、「設計驗證」等各個環節。我認為 AI 能夠幫助設計師加速催化想法的發展,因此,設計師面對 AI 的發展,與其擔心取代自己的工作,不如好好構思如何與 AI 協作。

本文共筆作者簡介
鄭孟淙
日本國立千葉大學設計科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工業設計系教授且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循證設計、公共設計、設計心理、知識視覺化。
成果連結:Youtube 成果影音 / 研究著作 / 設計心理研究室

陳靜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博士後研究員,專注於資料視覺化敘事、使用者體驗、互動設計與服務設計。曾任職鴻海集團樺賦科技產品設計管理師、行銷與設計師、宏碁股份有限公司、環隆電氣集團多媒體設計師、民視國際事務組節目後製執行等工作。

瀏覽 2,386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