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思維—從陶瓷古物修復師說起

圖片來源:freepik

作者:向性一(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西方有一個諺語,“假如一個人手中只有一把錘子,那他往往就會把一切的事物都看成釘子”。意思是指如果一個人過度專注於單一的知識及領域,就會導致習慣性地用同一種想法及思維去處理所有的問題。

會造成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變得過於狹隘,僅依賴單一知識領域的專家容易造成問題、陷入瓶頸,這個時候若能從其他領域經驗中尋求解決的方法,會更有幫助。

最近有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陶瓷文物毀損的新聞,珍貴的陶瓷文物一旦受了損傷,價值會一落千丈,到底能不能夠修復?如何修復才能夠把損害降到最低,都引發了極高的關注,這也使得陶瓷古物修復師的培育成為話題。

價值不斐之古陶瓷由於年代久遠,在修復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陶瓷修復技術能夠幫助陶瓷恢復原貌,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革新,開發出許多新穎進步的檢測技術、修復材料及技術,從而提升陶瓷文物的修復效果,增強其歷史和商業價值。文物修復專業是近年來萌芽興起的專業,特別是台灣多颱風及地震,導致許多陶瓷文物破裂毀損,亟待修復。

進行陶瓷文物之修護,應進行相關的損壞檢視與科學檢測以確定損壞因素,再由保存與修護人員擬定修復程序、修復倫理、修復原則與修護層級來進行保存工作。

因此陶瓷文物之檢測及修護涉及美學、藝術、歷史、材料及工程等跨領域專業。但大部分學生僅具備美術基礎,歷史或材料知識淺薄,很難成為專業型人才。而文物修復行業師徒傳承制明顯,新一代文物修復人員大多不是畢業於文物修復專業,而是美術類專業。

文物修復工作需不斷進行,但是由於開設這類專業的大專院校少,每年陶瓷文物修復類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少,專業對口就業率低,整個行業專業性人才少。文物修復工作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修復人員對文物檢測、修復程度、修復標準要求不一,沒有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水準考核,也沒有文物修復標準。許多文物存在過度修復的問題,珍貴文物被非專業人員損壞,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目前陶瓷文物修復行業處於待修復文物多,專業人員少,修復技術不成熟,且台灣仍未訂立檢測修復標準及作業程序。陶瓷檢測、修復的力量薄弱,修復手段的滯後和環境的日益惡化,陶瓷文物急待進行科學的保護和修復。

Tim Ferriss 在他的《每週工作4小時》書中指出成爲「專業的通才」,比起埋首在單一的領域,更具有發展潛力。他建議讀者,可以把兩到三種技能作爲結合,要知道想要在單一領域成為最優秀的人,難度是非常大的。

想一下能夠真的進入 NBA,打球的有多少人呢?除非你的技術能力,是處在該領域的頂尖,否則是很難脫穎而出的,但如果可以把不同的技能和領域知識結合,那就會相對的容易許多。譬如說擁有陶瓷工程背景的人,如果能夠同時接觸歷史、美學的知識,那他就能在短時間內,擁有陶瓷文物修護領導者的視野,可以在工作上賦予不同的價值,自然也會變得更有競爭力。

瀏覽 47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