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鼎論壇》台大校長管中閔:未來大學帶動學生學習動機 產學須找出新合作模式

因少子化及教育政策的改變,目前台灣產業高階人才庫嚴重不足,就連作為台灣產業龍頭的半島體業也面臨人才短缺,為因應新世代人才問題,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攜手台灣玉山科技協會舉辦「2022國鼎論壇」人才高峰論壇,於11/16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國立台灣大學管中閔校長在專題演講〈未來大學〉中表示,我們該關心台灣人才哪裡來、怎麼來?大家在媒體上常常看見許多報導,說大學教育出了甚麼問題?而這些問題包括休退學海嘯、4成大學生坦承「不會再選原科系」、5成5大學生自認念錯科系、學用落差大、倘若能線上學習,去學校的價值剩甚麼?

除了一般報導,管中閔也列出過去3年台大平均數據,包含14%大一休學、9%大一退學,不管是否對科系有無興趣,每年皆有近500人休退學;升大二轉系11%以及轉系核准的6%。大家可以發現,我們在培養學生上,花了非常多的心力,但進了學校後卻發現好像都不是他想要的。管中閔也列出另一項以探究能力與生涯方向的交叉做出的數據,顯示平均有4成的人進了大學 不知道生涯究竟要做甚麼,無論探究能力強弱,皆會遇到生涯方向的問題。

管中閔指出,除了新生統計,畢業生的數據上也顯示,有3至5成的畢業生重選一遍不會想讀自己的科系,這樣不論是對學生、大學或政府來說,都是一種浪費,大家都想努力培養人才,但中間有4、5成的投資是浪費的。

管中閔說明,德國的洪堡模式塑造了現代大學的指標、美國也經歷了大學改革,而大學改革之所以出現,是為了回應時代轉變,也為了在轉變下推動整個社會進行變化。但今日的社會,因應科技的改變,整個經濟、產業等都在轉變,觀念也從牛頓式轉變制量子式,而職場、新專業也在改變。

管中閔表示,在世界上前15個雇主認為員工要具備的能力當中,裡面很多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能力,但卻沒有一項是符合大學的科系,換句話說傳統科系,已經不符合我們所希望訓練的學生,這也是管中閔為何要推動「未來大學」的原因。

管中閔提出,推動未來大學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未來大學白皮書2020》中提到,希望推動的未來大學應該要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是大學,希望能讓學習者找回學習的初心,再把主導權還給學生,同時也要讓學生重新學會如何學習。而這樣的目標需要去打破科系、校園、產學的界限,以及學習的年限。

管中閔表示,在推動未來大學時,首先讓各科系去整理他們的課程,組成領域專長,建構出「領域專程課程模組」,來建立我們的校學士、院學士,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的方向、跨何種領域學習。這些年大家都看到學習的問題,每個人都希望學生能打破傳統限制,如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向、自主組合領域專長,以及不是延後分流(不限於特定學生),或許以後我們可以讓學生不限科系,進來大學讓他自己摸索學習。

管中閔強調,大學當然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但將來培育人才絕不只是大學的責任,人才培育需要大學與企業合作,共同探索產學合作的新模式;希望產業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不讓學生的學習或老師的研究只留存在學校之中,不只是以前只提供實習的機會,而是有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間。

瀏覽 55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