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文學史 見證臺灣不同時期社會轉變

國科會人文沙龍計畫說明,文學史包含「文學」與「歷史」兩大元素,為使更多人瞭解黃得時的《臺灣文學史》,及臺靜農的《中國文學史》,特別邀請研究專長為魏晉六朝文學、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之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梅家玲,於111年9月22日上午10點,在金門大學剖析文學與歷史,挖掘臺灣社會歷經不同族群、政權脈絡,和文學史書寫所蘊含的人文關懷與世界觀。

國科會人文沙龍計畫說明兩種文學史的書寫典型。圖片來源:國科會

國科會指出,文學家黃得時被稱為「臺灣文學的活字典」,曾創立「臺灣文藝協會」,並創辦《臺灣文學》等雜誌,擔任《臺灣新生報》、《國民日報》等刊物要職,並專注於建立「臺灣史觀」,思考身為知識份子,如何在時局轉變下抵抗,其寫作被後人評論為深具批判精神,個人文學史相關寫作內容,直到解嚴後才廣為流傳。

國科會表示,生前拜魯迅為師的臺靜農,為過往渡海來臺的知識份子中,頗具代表性的文學家,臺靜農因從小接觸左派思想與書寫,多次遭清算並入獄,還導致於白色恐怖時期,只能埋首書堆,噤聲長達數十年,直到2004年由臺靜農的學生何寄澎、柯慶明等人整理遺稿,才出版《中國文學史》一書。

國科會認為,梅家玲的研究專長為魏晉六朝文學、近現代文學及臺灣文學,藉由探索「歷史」與「文學」的關聯,帶領大家更透徹瞭解黃得時的《臺灣文學史》,及臺靜農的《中國文學史》,兩種「文學史」的書寫典型,使民眾明白臺灣在大時代背景下,每個細微的轉變。

瀏覽 1,89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