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台灣的生技,我以為找到了藍海。原來我根本沒離開紅海

作者/Owen Ho

Close up of Doctor is showing medical analytics data, Medical technology concept

還記得剛從國外學成歸來,興高采烈地加入當初蔡總統大力推廣的生技產業,以為自己就是台灣的未來、台灣的下一個兆元產業。殊不知台灣的生物科技實力,歸屬於未開發國家的等級。

1. 台灣的民眾對於保健食品的觀念普遍不足,高達 6 成的民眾寧願選擇生病後吃藥,也不考慮預防性的食品。這或許跟台灣的健保有很大的關係,生病的時候只收 $150 的掛號費,其餘由全民的納稅錢買單,何樂而不為?絕不能吃虧。所以你去醫學中心甚至小診所,常常看到三不五時來拿藥的患者,抑或是聽到健保補助又被某某醫療院所浮報。想當然爾,如果吃藥只收 $150,我何必拿 $1500 去買一個我都不知道有沒有效果的保健食品。

2. 百貨、藥局、藥妝、量販、超市、網購、直銷及電台等,台灣要買保健食品還真的方便,但是說實話,市場上一堆產品流竄,消費者如何選中最適合且安全的保健食品,就是一門學問了。我是要買電視廣告比較頻繁出現的產品嗎?還是某位藝人真心推薦的產品?抑或是店員大力推廣的產品?消費者最後往往以價格作為選擇考量,所以真正有臨床實證的產品太貴買不起,買了一個根本沒研發團隊做出來的的產品,當然吃了沒效果、還不知道有沒有違法添加物(例如2011年臺灣塑化劑事件),有興趣的可以 google 一下。

3. 政府要推廣生技產業很好,但是否政策太過籠統及草率?台灣有多少間保健食品的公司,從東南亞進口一些低廉的原物料,再自行加工包裝,然後用價格優勢去搶占市場?到底這個產品有沒有效果、甚至有無經過驗證都不知道,政府有沒有正視這個問題?我只知道政府規範保健食品不能訴求功效,不然重罰及下架,可這樣不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嗎?

舉個例子好了,全世界連小朋友都知道蔓越莓對預防尿道感染有幫助,偏偏只因為它是食品而不是藥品,所以不能講「療效」,我想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製造跟研發著手,保健食品公司需要有研發部門及實證,所有原物料來源都必須審核及把關,最後製造廠也要符合 iso 規範。這些都很燒錢,可是我寧願把納稅錢拿去補助這些真正在改變世界的公司。

所以台灣的生技產業到底是藍海還是紅海?發人省思

瀏覽 456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