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聯手AMD推動千瓦級散熱技術!突破AI晶片散熱瓶頸
記者 / 孟圓琦
隨著人工智慧的需求持續激增,同時為強化國家AI競爭力及數位主權,經濟部聚焦高效能運算與散熱技術,補助工研院開發全球領先的雙相浸沒式冷卻系統。該系統已成功應用於全球IC設計大廠AMD的場域驗證,有效解決新型高功率AI晶片的高熱密度問題,最高可提升晶片散熱能力50%,不僅滿足資料中心及雲端AI訓練的高速運算需求,同時提升運算穩定性及能效。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到2026年,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將超過1000太瓦時,相當於日本一整年的用電需求,其中運算與散熱用電各佔40%。為因應高能耗挑戰,經濟部自2014年起推動「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鼓勵企業投入前瞻產業技術開發。透過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畫,補助工研院研發雙相浸沒式冷卻技術,突破業界單相浸沒式冷卻1000瓦散熱上限的技術瓶頸,提供1500瓦以上的散熱能力。
雙相浸沒式冷卻技術透過水氣蒸發與冷凝機制,快速導熱並消除熱能。搭配微米級結構設計,擴大冷卻液與晶片的接觸面積,加速熱量傳導,使高功率晶片的熱能迅速轉移並冷卻,為AI伺服器提供更高的散熱能力。
延伸閱讀:
英特爾揭發對手致命漏洞!AMD 78個缺陷無解、輝達問題更嚴重
AMD蘇姿丰加入全球首間阿布達比AI大學!為何全球科技巨頭都在搶攻教育?
AMD因應趨勢,將推出新一代高功率AI晶片,然而為確保其高速運算仍能維持最佳效能,AMD與經濟部技術合作,透過工研院開發的雙相浸沒式冷卻技術於AMD場域進行驗證。此舉確保晶片在高負載環境下維持穩定運作,並加速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與推理,提升整體算力表現。
若全球資料中心皆採用此散熱技術,預估每年可節省逾1000億度電,相當於臺灣一年家庭用電量,並可減少5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種植1.3億棵樹。其節能效益比全球平均再高出三倍,將為AI產業發展帶來顯著的減碳效益。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76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