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軟體人才缺乏 國際大企業怎麼做?

作者/Cindy Tsai

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指出,60%人力資源業者認為,找到符合需求的 IT 開發人員,是最大的挑戰之一。事實上,自2017年開始,各國就出現數位人才不足問題,例如資料科學家、數據專家、演算法工程師等一系列的資料分析與軟體人才。後來各種垂直領域興起後,智慧製造、金融科技、智慧醫療等領域人才出現大量缺口。當前許多企業因轉型開始組織調整,需要具備洞見與數位力的管理人才領導,可說是一場轉型打開從下到上的人才缺口,這也是歷年來企業變革較少遇到的狀況,而這並非發生在歐美國家,亞洲如日本、台灣、南韓也遭遇類似困境。

自2017年開始,各國就出現數位人才不足問題,例如資料科學家、數據專家、演算法工程師等一系列的資料分析與軟體人才。(圖/123RF)

若從技能領域觀察,資料科技與雲端還是佔人才缺口的大宗,企業的數位轉型遍及全產業,從零售到製造,甚至連農業科技都紛紛導入物聯網技術,資料的搜集與分析、解讀與決策,都決定企業是否具備完整的「數位賦能」。很顯然的,即便許多業者大量培育、挖角,或產學合作彌補人才缺口,人才依舊處於嚴重的供需不平衡,且當前的數位人才具有羊群效應,除薪資考量外,試驗場域的充足性也是滿足自我實現的原因,甚至有學校教授被挖角,成批的技術人才跟著移動。傳統的招募與培訓方式受到挑戰,數位人才的獲得越發困難,部分企業如Google甚至開始捨棄學歷標準,改用能力與即戰力進行人才招聘,起因於許多數位人才的技能學習跟學歷不一定呈正相關。這樣招募政策的改變使得能力重於學歷,對於精通網路科技的數位遊牧來說也是大好機會。

在個別企業做法上,以大型科技業者為主的培育方式較受矚目,著名業者如Google、Facebook、Microsoft與BAT在加拿大、德國、英國、中國大陸等國家的新創都市設立企業研究院,同時與當地學術機構設置各類科技實驗室,欲將前瞻技術在各地進行複製與擴散,同時延攬當地學術人才加盟實驗室,提供豐沛業務數據與研究環境,進行「研究型人才的產業化」。

此外,為確保人才供應數量,企業紛紛以實習、線上課程、開源工具、AI平台或黑客松等方式吸引學生與在職人員投入AI技能養成。部分科技業者業也與其他產業實驗室合作,例如阿里巴巴與BMW在自駕車領域、智慧語音技術進行合作,拓展雙方在垂直領域的競爭力,這類合作勢必也帶來交流,業者間更能了解所需AI人才類別。

然而,上述做法皆無法滿足當前科技業者人口缺口,無論是全球或者台灣都是,筆者自己身為科技人,對於產業人力變化體驗更是深刻,事實上,在沒有一勞永逸做法的前提下,引進國外的「數位遊牧」會許能夠填補部分數位/軟體人才需求。

瀏覽 57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