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的一年,焦慮嗎?
文 / Jasmine Wu
去年我離了職,開始了如幻似夢的一年
先是到歐美放飛旅遊一個月,回國之後雖然有多少看一下工作,但老實說是一種「有,很好」、但「沒有,也還好」的心態。大部分時間仍舊怡然自得的過生活,而現在的我正在紐約的咖啡廳裡寫著這篇文章。
沒有工作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這是一開始最常被朋友問到的問題,我總是說,「好像也沒什麼」但,好像又有很多事可以做。
到咖啡廳喝杯熱熱的咖啡一邊畫畫、到喜歡的書店翻翻書、上網看看有沒有什麼能增進職涯的課程、參加讀書會、加入美國的求職 community 、和不不同產業的人 coffee chat、把每天學到的事情化成 output 分享到 IG 帳號….
最重要的是,想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即便是發呆,也覺得是很值得花時間做的事。
「說真的,不需要工作的這段時間多寶貴啊,難得的長假,怎麼就要急著馬上回職場呢?」我總是這麼和自己說的,也是很真心的。
學生時期忙著補習追逐好成績、入了社會後忙著進到不錯的公司、希望有一份能引以為傲的薪資。
接下來,家庭、買房、誰先退休…?
就像倉鼠賽跑一樣不停在圈圈裡無限追逐…
有多久沒有好好休息了呢?
這些真的是快樂的泉源嗎?
焦慮的來源?
對於受傳統教育的大眾人們來說,很容易不小心覺得:
*** 工作/生產力 / 數字 = 價值 ***
我也曾經如此
因此對於裸辭的我,身邊人多少有很多好奇心與問題
「你找到工作了嗎?」
「你現在在哪裡工作?」
「跳槽去 Google 了嗎?」
一開始我會不曉得如何回答,倒不是因為不認同自己或是內心對裸辭感到焦慮,而是不知道如何解釋我正在做的一切(btw,我是個很堅定的裸辭派XD)
彷彿在回答「有/沒有」「是/不是」之間,就如此輕易定義了所有的故事。
但當我漸漸地心態越來越健康,理解這問題就是大環境的文化下無心的問句,就像打聲招呼問問「吃飽了沒」,因此越來越能怡然自得得說「我正在休息。」
我後來發現,這或許也是離職的一年間學習到如何越來越自信的象徵吧。
不再以名片定義自己
「拿掉名片後,你會怎麼介紹自己?」
這也是這一年內覺得最有感觸的一道題。由於沒有了正職,當認識新的人時,我開始思考我該如何介紹我自己
同時間不再像以前比較容易先從「公司/職位」認識一個人,而是藏在背後的「人生理念/做事動機」更深深的吸引我。
拿掉名片濾鏡後,更能看出一個人的自信來源,是僅僅來自於 brand name 、薪資?或是那個驅動自己向前的動力、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那份怡然自得?
這種魅力真的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但當它出現時,你知道它就像光環籠罩著。
(But don’t get me wrong ,工作也能是魅力的來源,只是當行為的背後有一個 vision or story 支撐,總是能更加動人。)
是不是賺很多、不缺錢才有辦法這樣過生活?
在快樂的一年中,不免會聽到有人問這樣實際到不行的問題。
說真的,誰不希望能有源源不絕的經濟來源呢?
但反過來問自己「真的那麼缺錢嗎?」
我相信對某些人,真的有背負家庭或經濟上的壓力。
然而我也相信對於某些問這些問題的人來說,或許只是「自己選擇」需要不停工作。
但,其實我們都有選擇,
有些時候脫口而出的「好羨慕」,或許只是潛意識拿來當作「不願付出行動」的結語。
在崗位上的人們苦苦說著想離職、想退休、好不開心;
而退崗後的人們憂慮著想趕快跳進下一個洞,深怕自己再也找不到「好人家」。
說出「好好喔」的同時,是否也有信心能在空窗期時處之泰然呢?
當你羨慕某個人的生活時,你是否也願意同時接受你沒看到的那部分?
如果沒有信心能辦到,真的沒有什麼好羨慕的,因為或許維持在崗位上就已經是人生最棒的安排。
然而對我而言,比起在一個不那麼對的位置,我更在乎我自己是否快樂。於是我選擇退到一個可以讓我放空、重新思考很多問題的地方。
焦慮嗎?
說真的,還真的過得挺快樂的!
那麽正在閱讀的你,覺得自己在一個舒服、滿足的狀態嗎?
瀏覽 13,93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