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臉書產品經理的一則貼文,探討軟體開發的流程與分工問題

圖文/Selena Chen (陳亭勻)

Facebook 臉書產品經理(PM) Ben Erez,前幾天在 LinkedIn(領英)發表了一篇動態,感嘆他之前擔任 PM 時,花太多時間在需求管理的瑣事上,比如在 JIRA 創建任務清單、規劃衝刺期內容等。

而在擔任臉書 PM 後,這些專案管理的文檔事務改由工程師自治負責,他則專注在策略、願景與夥伴關係,發揮自己的價值。

他建議同業思考:「團隊是否花太多時間在需求管理的瑣事上?」

業界的正反迴響

文檔與任務管理真的是產品經理(PM)可以拋棄的瑣事嗎?

這則貼文吸引七百多則回應,回應中有三個主要觀點:

  • 贊同派認為,Ben Erez 點出敏捷開發的弊病,也就是過於專注在方法與標準流程,卻忽略敏捷的精神。
    同時,這樣的做法將 PM 從日常文檔瑣事解放,更有機會發揮產品經理的價值。
  • 中立派覺得,貼文描述一個極為理想的開發環境,也是許多 PM 希望能達到的境界。但也許只適用於特定條件下:(A) 資源豐富的企業,如臉書;(B) 矽谷等高階工程人才齊聚的地方; (C) 或是具有高度自治能力的團隊。
    畢竟多數工程師,更傾向看到整理列好的任務清單,這樣他們能專注於程式開發與討論。
  • 反對派則指出,當 PM 不再管理需求,也不再處理這些專案管理的事務時,究竟是對公司、團隊帶來更多益處,還是只對自己的時間管理有利?若 PM 抽離專案管理與工程參與,真的能確保專案開發的效率與成果嗎?

後續也有一位 Atlassian 的產品經理附和 Ben Erez ,不過他也坦承:即使在 Atlassian ,也不是每個 PM 都能擺脫文檔管理的工作。而確實,以他的職位,也不是負責做這件事的人,因此要下論斷並不適合。

不少人指出,之所以有人能擺脫文檔管理的工作,也許只是因為團隊中有別人去做了這件事。畢竟文檔與任務管理、進度追蹤等工作,終歸要有人去做。換言之,也不一定就是工程師該接手去做。

從正反立論可以看出,產品開發流程、團隊管理與職責分配,其實相當複雜,並沒有一體適用的最佳方法。多數人的自述清楚地呈現,不同公司體系、不同團隊規模,甚至不同產品,都有各自的開發流程問題。

不過,大概所有人都同意一個事實:「最終,團隊仍需要有人負責需求管理、建立任務清單,以及追蹤進度」,問題在於,「誰」來做比較好?

產品經理的文檔與管理困境

確實,產品經理的文書工作相當繁瑣。要在 JIRA 上創建任務,寫清楚每張任務的價值、目標、用戶故事(User Story)與實作細節等,並非三兩下就能完成的。

以我的團隊為例,工程師超過 6 位(4 位資深),每兩週完成一次衝刺(Sprint),能交付的任務總量很大,相對地事前要準備的工作也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有 Delivery Manager 或其他 PM 協助,否則單靠一位 PM 很快就會燃燒殆盡。畢竟,PM 除了組織每個 sprint,也還有各種需求與討論會議要參加,也得抽時間規劃與定位產品、研究競品,甚至設計數據報表、參與用戶調研。

People illustrations by Storyset

不過,產品經理會成為文檔的最佳撰寫者,有其原因。作為各團隊的橋樑,產品需求多半由產品經理收集而來,因此能說清楚任務價值、目標、開發原因的人,自然也非產品經理莫屬。

此外,藉由需求收集與討論、文檔撰寫、開發討論等,產品經理對公司的其他服務、自身的產品功能與價值,能更深入地理解(這點我體會甚深)。

只是,人力不足的情況已相當明顯。若要 PM 細緻寫完所有文檔再開始開發,PM 就很容易成為團隊的瓶頸(bottleneck),所有事情都卡在那邊。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應對呢?

我的團隊怎麼改善工作流程、提升效率?

在調整開發流程之前,原本的做法是由 PM 寫需求文檔,並在 JIRA 開完所有 Ticket ,連同 Subtask 一起列好。如果文檔還沒準備好、功能尚未問清楚做法,就會延後到下個衝刺期再開工。

然而,隨著產品規模增長、功能變多、內部跨團隊協作機會增加,倚賴 PM 一人變得越來越不可行。

我們團隊意識到人力與流程問題,因此很積極調整協作與開發流程。經過三個季度,藉由一對一面談、衝刺後檢討會、季末回饋等討論,我們總結而摸索出的方法,就是依據職能優點,在各階段分工,藉此改善原先集中於 PM 所導致的開發困難。

Image by Mediamodifier from Pixabay

現在, PM 依然會收集需求,寫清楚核心功能的需求與規格,但更多發展中的需求,會交由工程師去作早期調查。文件部分,也適當的調整期望,只要溝通有效即可,不追求每次都寫得超細緻。

簡單來說,我們不再要求需求提交得「一次到位」,而是藉由拆分並進,跑得更快。

調整後的新流程

  1. 需求收集
    • 產品經理收集需求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與討論,說清楚為什麼開發
    • 開發結果會帶來的價值與結果
    • 預期看到怎樣的改變
    • 專注回答 Why, Who, What and Where
  2. 工程發想
    • 工程師與工程主管,針對 PM 所提(或自己發起)的需求,先提出大概的解法
    • 告知前置作業、風險、兼容性考量
    • 預估交付時程、是否需分階段交付
    • 專注 How and When
  3. 需求排序
    • 當需求討論日漸成熟,足以成為一項任務時,PM 會將之排進開發清單
    • 依優先層級或前置開發所需,排出下次衝刺期的概要任務清單與目標
    • 定案最終設計稿與產品需求文檔
    • 向團隊與利益關係人說明最終的交付項目
  4. 實際分工
    • 工程主管會再帶領工程師,針對概要清單,討論詳細作法
    • 開立更詳細的分工任務,也可能衍伸更多工作
    • 這個階段由工程主管或工程師自治,會比產品經理更適合;但產品經理還是會參與部分討論,確保工程師的實作討論,不會為了「快」或「好做」,而偏離實際需求,或是為了達成目的而過度設計
  5. 成果交付
    • 工程師會在衝刺期開始時,承諾本期預定交付的項目
    • 產品經理則作為 End User 的代表,在開發過程中提供開發決策建議,或適時調整交付預期
    • 技術文檔則會在開發過程中完成

分工優點

藉由拆解文檔階段與轉移階段負責人,讓各職能可以在不同階段依據所長發揮。產品經理更專注在回答「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工程師則涉入更多的開發設計與分工協調。

Business illustrations by Storyset

在實行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過往由產品經理主導開發工作時,很容易漏掉一支 API,或忽略營運端的 UI 流程設計,導致功能上線後仍需要工程師幫忙改東改西,或在衝刺期中追加許多工作。

但在交給工程師主導開發細節後,由於前後端充分討論,因此漏工程的情況大幅減少。此外,將文檔拆成初稿與終稿兩個階段,除了讓 PM 能爭取更多編寫與思考的時間,也讓工程師有更多思考與設計的空間(對,工程是需要設計的!)

最好的開發流程,應該依團隊而變化

回到 Ben Erez 這則貼文,從他後續的回應,可以知道 Ben Erez 其實仍花很多時間,運用 Gsheet 與臉書內部工具撰寫功能概要、追蹤開發狀態。

此外,他的 EM (Engineer Manager) 與 PPM (Principal PM)則承擔了跨專案追蹤進度的工作。

換言之,他雖然從 JIRA 解放,但並未擺脫文檔工作,而他所描述的美好成果(讓 PM 更專注於策略與願景),則是因為適度分工才能達到的成果。

Photo by Antonio Janeski on Unsplash

假設你的團隊沒有 EM ,那有經驗的產品經理可能要更頻繁涉入開發討論。而若你的工程師都是業界頂尖人才,也許文檔不用細到破表,幾個手繪示意圖就能完成溝通。

而你省下的文檔製作時間,可以拿來做更具影響力的事情。比如調節開發節奏,或是中長期的產品定位與願景規劃,以及更多的產品與用戶調研。

總而言之,不同團隊有不同的行事方法與溝通流程,但最重要的是,與團隊一起優化屬於你們的服務設計,才能更有效率地產出。

而我更建議,產品經理主動帶著團隊所有成員,一起討論、改善開發流程。

也許有些成員需要多點時間思考,因此傾向早點知道需求概況;有些成員喜歡詳盡的文檔,然後邊做邊找問題;有些人則還在職涯早期,可能沒有特別偏好,但需要多一點產品或商業知識的建構。

究竟什麼方法/工具適合你們,很值得團隊花時間探討。而探索的過程,也是團隊建構的一個重要環節,能為團隊帶來很多正面影響。

最終,良好的工作流程與文檔成果,更取決於團隊各職能的成熟度與共識。產品經理若想要有更多時間,專注於產品願景、定位、計畫,最重要的不是把日常工作通通拋開,而是先搞定最適合團隊的開發流程。

本文由 Selena Chen (陳亭勻)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瀏覽 4,22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