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本科系到矽谷工程師 — 夢想完成後的學習

公司在 wework 辦公時我非常喜歡他們的 slogan

文/Hannah Lin

能夠把興趣當工作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雖然成長過程一樣會經歷種種挫折與低潮,但因為”喜歡” 這個強大原動力所以還是能夠支撐我前進。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寫這篇文,大概是最近聽了 podcast 女力心聲,覺得很激勵人心,也想要寫下自己故事希望在某一天能夠幫助某個路過的人 ?

夢想萌芽

自己是跟前端完全無相關科系畢業的,但在修完大二通識課程 “網頁設計” 後,就發現自己對這個領域有極大興趣,所以除了狂去選修多媒體設計系課程外也接了學校的網頁設計案子。當初飲料店打工是時薪 75 元打卡制 (阿我透露年紀了),還要七點起床去備料 ; 學校案子是三個月給我 18,000 以案計價還可以在宿舍做 ,這報酬以當時的我來說超級多 ,也親身體會到一技之長有多重要。

大三時非常猶豫要修多媒體設計相關研究所還是直接進入職場,但思考後覺得與其又多花兩年時間還有爸媽的錢,不如直接進入職場邊學習邊賺錢 ?!

回過頭來想自己其實非常幸運,因為當時是一個還沒有前端名詞、Flash 很紅的年代,所以競爭者不多、進入門檻也比現在低很多。所以我花一些時間擺上兩三個 Flash 案子當成作品集內容,就拿到一個 26K offer (恩,我也是 26K 開始的),不過對當時的我來說薪水根本不重要,就算每天都晚上八點才下班,但能夠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上一點也不覺得累。

喔對了,其實我家人一開始反對我做這行,覺得設計傷肝又不穩定,女生就是要做公務員或是金融業 ?! 但最後看到我可以自食其力還是勉強點了頭。

夢想代表挫折的開始?

之後在台灣打滾了八年(台商三年、外商五年),本來覺得我人生應該就這樣一輩子都在台灣公司工作了,但度蜜月時參觀 Facebook 、Google 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工作型態後,就立志來矽谷工作是我的夢想。

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之國外工作亂聊最終章

來美國找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很喜歡,因為覺得在各方面都沒比自己在台灣的外商公司好,後來下定決心辭職,也度過很艱難的一段時間。

找工作必須面對的煎熬與成長 — 國外篇

現在的公司真的是我心目中夢想的工作,雖然不像 Facebook 、Google 有這麼好的設備,但時間非常彈性。COVID-19 疫情前我就一週 Work From Home 兩天,做完事就走 (同事大概都 10 點前陸續到, 4 點陸續回家)。回家之後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好好煮飯、運動、跟家人相處,這是在臺灣想都沒想過的工作型態(在台灣都綁死九小時在公司)。

健身房遊戲室都還是有的

當矽谷工程師一年後的反思

得不到的,總是最美好。我覺得台灣媒體總是會放大”矽谷工程師”這個名號,好像當了矽谷工程師就很了不起,殊不知這邊不怎麼樣公司也是挺多的XD,就像自己在這一年待過兩間上市公司,環境真的天差地遠。第一間不管在各方面都沒有比我當初在台灣工作的公司好。唯一能說出來的只有英文稍微進步而已(華人公司 50% 講英文、50% 中文)

就像我以前覺得國外回來的人很厲害,來了之後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什麼不同啊,厲害的人往往是經歷過努力跟挫折而成長的,跟地點根本無關。到底是媒體給我的錯覺還是存粹崇洋媚外的心態?台灣大家都會強調歐美,但若換成菲律賓越南等就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真是奇怪的心態(我也是如此),假如說是工作福利好那矽谷的確很強但那跟個人強不強又是兩法子事了,所以也不懂我這種心態是從哪裡來的。

來到這邊收穫最多並不是賺得更多、生活更快樂,而是很多心態上的調整

沒有一個地方是最完美的

矽谷的確是軟體重鎮,相信也是大部分軟體工程師夢寐以求的地方。但實際居住過就知道這邊真的是畸形的美國城市 XD

  • 塞車文化: 矽谷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塞車了吧?! 上下班時間本來車程 20 分鐘要開一小時以上,每天通車三小時以上的大有人在。最後大家選擇只剩背下巨額房貸買下公司附近小房子,或是每天通車三小時享受較高的大房屋品質
  • 房價房租位居全美之冠: 所以你的高收入扣掉房租、車貸*2、税、醫療跟汽車保險、小孩學費真的差不多沒了,一開始來矽谷時只有老公一個人收入時我們真的超省,幾乎每餐煮假日也都只有買菜行程不太敢出去玩。
  • 萬萬税: 加州税 30% 起跳,你一萬塊收入拿到手只剩不到 7000,公司給的股票則是扣 50% 超誇張難怪政府這麼有錢 ?!
  • 大草皮幼兒園呢?: 我理想的美國幼兒園就是玩泥巴大草皮,因為這是台北市難尋的環境,殊不知我在找 daycare 超多也是小小的,還有主打 3 歲教會 2000 個單字 ?! 原因是這邊華人印度人實在太多 (印度人可是比華人更競爭,不到小一就要會讀寫)
  • 犯罪率年年高升: 隔壁街巷、百貨公司、大型活動槍殺已經變成常態.這是生活在台灣難以想像的 (你說西瓜刀頂多傷個一個人吧,槍殺是一群人…)。破車窗事件也是每天都在發生
  • 隨時會被解僱: 不像台灣解僱大部分可能是表現不好,這邊是 At-Will Employment,也就是說公司可以隨時解雇你,而且很常時候跟你能力無關。

原來工作型態不只有一種

來美國之前,我以為要馬就是當個朝九晚五上班族、或是時間自由但收入不穩定的接案族,但原來自己可以選擇的工作型態不僅這樣。我知道就算之後回台灣工作,我還是能夠去應徵全世界的工作(不是在台灣的那種外商喔),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也許是在家又或許是去 wework 那種共同空間享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不同種族間的尊重

來到美國後看到這邊的多元尊重,很深刻的反思自己以前很輕易就默默評斷某人口音、身材、做事方式,嘴上說尊重但心裡卻主觀歧視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

  • 種族: 曾經有人跟我說美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只是沒說出來,我自己體會是沒錯,但台灣只有更嚴重。至少我並不覺得可以叫別人菲傭越庸印尼傭,他們不是傭人啊!美國在教育多元這塊做了非常多努力,小到我去圖書館翻個十本兒童區的書一定會有一本在教導要包容世界各地的人,但我在台灣圖書館是從來沒翻過類似的教材。
  • 語言: 曾經聽在台灣的馬來西亞朋友說過,自己因為說中文的口音被公司同事笑讓他有種被歧視的感覺但也只能笑笑回應。但在矽谷並不太會有這種現象 (有也不會讓你感覺出來 XD),這邊太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印度人佔人數第一多其次是亞洲人,自己也不是英文很好的那種人,但會感受每次當別人聽不懂我在說什麼,都會很努力表現出尊重並友善的弄懂我意思 (例如會換個方式舉例問我是否是這個意思,有時還會自嘲說他今天太累所以是不是誤會我意思)。
  • 做事方式: 亞洲教育讓我們會想知道正確答案,所以到達職場很直覺會去想哪種方式是正解,變成前輩後也會希望晚輩用最有效率方式達到目標。我在現在公司常問哪種方式最好,結果都沒人正面回應我(笑),取而代之都會旁敲側擊去訓練我自己思考,也會再三強調任何解決方式都可以拿出來討論。
  • 對事不對人: 在台灣發現某一個 code 寫錯,比較常公開或私底下指責批評那個人 (murmur 寫那什麼爛 code 或犯這種低級錯誤之類),但在美國感受比較多對事,大家會想一些客觀的方法 (改善流程或工具) 避免之後再犯錯。

軟體的專業能力

在軟體重鎮矽谷,程式撰寫品質真的讓我刮目相看。

  • 程式品質: 台灣我講不出幾個本土的大型軟體公司,大部分軟體工程師都不是做產品,一個公司做同一個案子的前端也不會太多,所以寫 code 常常 free style 然後又因為講求快又不要求寫測試所以品質我真的不敢說。而矽谷隨便路邊都是 6000 人以上大公司,開發同一個產品就超過 30 工程師,是不太能 free style 寫 code 的,每一個 component 都有 spec 可以看,嚴格執行 Functional Programming、也有許多工具去統整 code styling 這塊,加上一定要寫 unit testing + E2E 測試,這樣下來出錯頻率相對低很多。
  • 技術趨勢: 基本上台灣軟體都是晚了矽谷一兩年?! 所以人在矽谷的確都可以先體驗跟學習新技術。例如我是來美國才花大量時間學習演算法還有前端測試,而這些早在矽谷都是常態了,但也是最近才覺得台灣面試越來越多開始考演算法、比較有人在寫測試 (但比例還是很低,不過我相信之後會越來越高)
  • 非常願意使用好工具: 我覺得這是缺點也是優點,沒事就會發現公司怎麼又多了一個 app 幹嘛用 XD,例如看自己假期福利的 workday、agile tools jira 不用說了、管理你退休金跟公司股票的 Fidelity NetBenefits、看你薪水的 ADP、報帳用的 Concur、教育平台 Udemy、refer 跟觀看面試者資料的 Jobvite、管理網站 Feature Flag 的 lauch Darkly、看 E2E screenshot 畫面的 saucelabs、監看使用者 action 的 amplitude… 反正多到我都列不完, 會發現只要好用公司是很願意花錢買這些工具的

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我並不會覺得台灣比較差,矽谷比較好,能夠體驗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開闊我眼界也是我最想學習的

  • 食物難吃: 我這樣說可能不太公平,因為加州華人食物其實超多又很好購得,但以一個直接從台灣飛到矽谷的亞洲人來說這邊食物根本不能跟台灣比啊! 所以也導致另一個好處
  • 廚藝大為長進: 台灣的我說真的真的很廢,都去吃婆婆或媽媽的飯,真想吃什麼走路五分鐘就可以買到 ; 但在美國很常想吃一個東西,要馬餐廳太遠、買不到、不好吃、太貴而選擇自己煮。尤其 shelter in place 期間連我自己都驚艷自己得廚藝 (好臭屁)
  • 沒車就沒腳: 很討厭開車的我,其實大一就在家人威脅利誘下考了台灣汽車駕照,但在往後十年從來沒開過 XD
    捷運公車實在太方便,台北停車費又爆貴而且有老公當司機根本不需要自己會開 ; 但在美國我只經歷三個月在家帶小孩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考到美國駕照! 沒車實在太不方便了,開車 20 分鐘就可以到的路程,公車轉 Bart 要做兩小時…我還為此寫過一篇文

沒有車之矽谷工程師兼全職媽媽生活日記

  • 矽谷的無敵天氣: 矽谷春夏秋都不會下雨,出門玩不用有雨備。這裡真的是隨時都可以野餐的天氣!夏天不熱(很多家庭甚至連冷氣都沒有)、冬天不會到爆冷 (感受大概是台灣寒流等級)。我去過 Arizona 玩後 (爆熱)真的覺得能住在天氣這麼好的矽谷真的很幸福。
  • 人與人之間距離變近: 矽谷真的很無聊,無聊到朋友們相聚都是我到你家或是你到我家,但我卻很喜歡這種感覺,在美國神奇的魔幻力量薰陶下大家廚藝變超強,彼此都會分享麵包甜點台灣菜、或是一起在家裡 BBQ,小孩在旁邊玩水玩沙這是跟在台灣餐廳聚會截然不同感覺。
  • 多元審美觀: 來到美國才知道台灣的審美觀有多狹義,美國因為太多不同種族/國家的人,彼此審美觀也是大大不同,有腰內肉又怎樣(這才是現實世界)?總體而言自信就是美的觀念跟亞洲大相徑庭。亞洲審美觀太過單一,廣告模特兒全部都是白瘦美,不少女生都因為想變白、變瘦而吃盡苦頭,就算自己不在意,親戚長輩朋友甚至路人都會過度關心你,”最近怎麼變胖/變瘦” 也成為另一個打招呼語 (到底關你什麼事)。現在自己回頭看會覺得這真的很畸形,美這種東西很主觀,若是以健康為前提,不管你黑白、有無痘痘或胖瘦都應該是美的!自己從小也是被說胖長大的,導致對自己身材非常的敏感不自信,但其實根本可以不用受這種苦的
  • 小家庭的時間: 在台灣育兒累了,可以請阿公阿嬤幫忙,超級無敵幸福啊 ! 在美國零後援什麼都要自己來。爸媽真的常常筋疲力竭,然後因為 COVID-19 疫情已超過一年每天都要跟小孩關在一起… 我真的只能說在美國的爸媽真的辛苦了

[COVID-19] Shelter in Place 教會我的事

  • 其他:其實還有很多,例如看到很多有趣的行銷手法、UI/UX 設計、Subscribe 文化、親近大自然時間很多都是有趣又不一樣的體驗

所以,夢想完成了然後呢?

我覺得最重要就是永遠都有的自己很弱,然後願意學習的心,當然還有莫忘初衷的熱情

本文由 Hannah Lin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瀏覽 5,05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