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賣壓的「灰犀牛」啟示|快評【主筆室】
科技島主筆/蔡哲明
科技股2024年初開盤「湧現賣壓」,股民紛紛指稱AI行情「大夢初醒」,AI實際在各大企業的成長和變現能力難以捉摸,使得股市博弈的投機分子紛紛抽手避免超漲風險,科技股票的大量賣出給了世人什麼啟示? 其實並非前景黯淡的「黑天鵝」(Black Swan),反而是充滿示警意味的「灰犀牛」(Gray Rhino)。
金融圈的專業術語「黑天鵝」、「灰犀牛」各自代表不同意義,每當接觸金融危機的系列報導,專家學者經常提到「黑天鵝」與「灰犀牛」兩個概念,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預測路線;「黑天鵝」是指徹底打破既有認知,原本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實際上卻發生了,對於這樣的事件,預測既不可行、也無必要,不如聚焦於事件的停損與善後;而「灰犀牛」則不同,這是用來形容明顯而易見的巨大危機,當事人或主政者卻疏於反應、坐視災難發生。
科技股賣壓,就形同市場中的「灰犀牛」。投資市場的炒作力道,短時間內超過科技溢散的實際發展,AI 浪潮人人都想趕搭,但怎樣才算是掌握了 AI 相關的核心競爭力,卻也人人沒把握。科技股未來依舊後勢看漲、人工智慧依然是各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但隱藏在機會中的巨大危機,投資人卻不可不慎。
AI 晶片巨頭輝達(Nvidia)被視為頭號「AI 概念股」,賺進可觀收入;微軟也因為投資了推出 ChatGPT 橫掃全球的 OpenAI,去年股價飆漲57%至歷史新高,這些都是大賺AI紅利的明證。然而Adobe股價暴跌,引起投資者的集體恐慌,多家科技巨頭也紛紛傳出裁員、重組、暫緩,由此可見在變局之中,衝得太快不一定是領跑,也可能跌跤。多數企業在運用AI上仍停留在摸索階段,企業主必須審慎思考AI在事業版圖中的定位,而不是盲目跟風、或拿來吸引投資者的空虛口號,才有機會真正帶來可觀利潤。
2024開春,美國科技類股不但未見「元旦行情」,反而「跌跌不休」,「美股七雄」跌幅平均接近2%,舉凡輝達(Nvidia)、超微(AMD)、英特爾(Intel)等熱門大廠,分別重挫2.73%、5.99%、4.88%,市值合計蒸發約莫2,000億美元。這是短期盤整,還是AI概念股利多出盡、大型科技股正式告別牛市?從這些巨頭雖然股價慘綠、但發行的公司債買氣依舊熱絡看來,投資人信心仍在, 但AI對於股市的影響動見觀瞻,面對「灰犀牛」衝撞,企業與投資人都應該把思考回到基本面:AI對於企業的實質影響是什麼?如何牽動產業鏈?
但若要一步一腳印、踏實地發展人工智慧,臺灣在政策法規上的保守又成為硬傷。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方恩格先前表示「臺灣不可能成為亞太區塊鏈中心」,直指法令嚴格且效率不彰,連帶影響企業跟進,對有意投資的新創公司而言難以施展手腳。區塊鏈、Web3如此,AI恐怕也不例外。如何在政策法規上提供友善投資環境,同時兼顧監理風險,成為政府首要課題。
臺灣必須將美國科技股賣壓當作他山之石,便能寄望未來一枝獨秀,企業主與投資者如小丑魚與海葵般共生共存,才能避免美國科技股的起起伏伏,成為穩定臺灣股市的另一支台積電。臺灣必須結合官、產、學三方共同努力,真正落實「AI紮根」,避免淪為AI版的「龐氏騙局」,才能成為貨真價實的「科技之島」。
瀏覽 3,32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