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業裁員潮的下一步|快評【主筆室】
科技島主筆/蔡哲明
美國科技行業裁員人數達到2001年網路泡沫以來的最高水平,業界人士求職變得愈趨艱困,根據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數據顯示,延續2023年科技業裁員潮,將近1,200家科技公司解僱了超過25萬名員工。這波裁員加劇不僅讓被解僱者難以轉職,也嚴重破壞科技產業的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破壞是指美國科技公司透過所謂「虛擬裁員」,由於頻傳各大廠商縮編消息,透過各種簡訊、電郵、視訊等溝通方式解雇員工,引發外界對相關禮節的深層討論,雇主透過遠距開除降低尷尬,卻已嚴重影響公司形象,也會造成被離職者不易轉職,勞資雙方在科技業裁員潮下又會如何演變。
美國這場科技業「感染式裁員」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求,企業掌握裁員有助於股價上漲,引發時下裁員風潮層出不窮,對於小型公司而言因應資金短缺,對於大型公司甚至掌握股價獲利,如果裁員並非必要手段而是間接策略,恐讓企業社會形象受損,對於永續經營產生桎梏。因此,企業的下一步必須在人力精簡上思考是否為必要之惡。
遭裁員者們的「被迫性轉職」面臨荊棘滿布,對於軟體開發以及數據專家而言,難以相信在幾年前,他們掌握市場價值技能,如今可能考慮退出科技產業。他們為了獲得新的職位,選擇妥協接受福利較低的工作,因為在短時間內被迫離職,加上被母公司定義非必要人力(科技業這波在人力上去蕪存菁),導致進到新的公司難以產生安全感而各懷鬼胎。
美國這波科技裁員之亂已經導致成千上萬人的生活遭到徹底顛覆,也加速了勞資雙方關係緊張,外界討論裁員手段的情感溫度,不如聚焦裁員考量的必要之惡,否則這場浩劫不僅缺乏人性,同時也無倫理道德。
美國科技業裁員已經嚴重破壞企業倫理,迫使勞資雙方兩敗俱輸,人力精簡除非為必要之惡,否則不僅導致工作上各懷鬼胎,也讓科技裁員淪為短視近利的美國文化。
瀏覽 2,04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