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筆記】人機交互的情感「心」紀元|朱靜美 (10/04)

講師:朱靜美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之「前瞻機器人組」&「認知與行為科學組」成員。

朱靜美為華人世界第一位留學美國獲得戲劇導演博士之專家學者,二十餘年致力藝術與科技的跨領域研究,以表導演、莎士比亞&電影動畫之研究為主,更跨界將研究成果貢獻於情感AI領域,用於開發人工智慧「右腦」所需的情感交流能力。包含:複合型情緒辨識(臉部表情、聲音、肢體動作)、情緒大數據資料庫建構、人工智慧聲音/表情&機器人動作設計、高同理心的情感對話語料設計。

一、前言

當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推出iPhone時,他打破了傳統智慧型手機的限制,讓手機擁有趨近於電腦的功能,使得我們只要一機在手,就可以快速處理許多任務。現在隨著人工智慧與AI機器人的蓬勃發展,AI機器人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逐漸取代智慧型手機,全面顛覆人類的生活。目前AI技術已經走向兩個岔路,即沒有情感的工業硬體設備,像是無人工廠或商店,其二則為涵蓋一切具情感智能的科技產品,如居家智慧助理。隨著擁有AI的門檻降低,未來AI機器人或AI寵物都可能將走入我們的居家生活當中,甚至在醫院和養老院也可能出現照護機器人,協助分攤老人照護壓力、陪伴重病患者,幫助他們排解孤獨和寂寞。不過,冷冰冰的AI科技真的能夠帶有感情嗎?若AI機器人可以與人類建立情感連結又將會給我們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呢?本次課程我們就將帶大家一窺情感AI機器人的發展,以及它能夠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二、情感「心」紀元:語言交互與AI機器人

隨著AI科技快速地發展,AI機器人也因而誕生。這些AI機器人雖然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它們卻充分展現了AI如何走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且愈來愈擬人化。今(2023)年7月,聯合國於日內瓦舉辦了一場「人工智慧為善」(AI for Good)全球高峰會,宣告人工智慧已經進入一個新紀元。該峰會中安排了九款AI人型機器人於該會議中一起接受媒體採訪,雖然這些AI機器人的聲音聽起來仍有相當多的「機器味」,但是有些機器人卻已經可以做出如人類般的臉部表情,像是翻白眼等。另外,AI人型機器人不僅可以做為我們的助理,甚至也已有像是Caryn AI女友的出現。它可以理解使用者談話的意圖,並完整地進行自我表達。不過與目前大多數的AI機器人一樣,Caryn AI女友的回應仍缺乏了與人類在情感上的交流。然而,若是AI未來是要走入人類的日常家庭生活,與我們做緊密的互動,那麼情感將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已有研究顯示,人類是熱衷於投射自己的情感於居家物件上的,而人類與機器人間能夠可以建立超越物件和主僕之間的情誼,讓機器人成為我們的朋友、家人或愛人。但這樣的連結不是建立在實體的硬體效能,而是建立在軟性的感受之上,所以AI要能贏得人心就必須要有情感智能。正如同Siri的創意總監Mariana Lin所說:「如果科技產品沒有任何情感依附,人們很快就會感到無聊,會毫不猶豫地拋下它,去尋找下一個新玩意兒了!」

由此可知,人類如果想要與另一個生命或物體產生情感上的連結,最重要的莫過於情感上的交流,而「語言」正是人類用來傳達情感並建立關係的最佳工具。俗話說得好,「一言以興邦,一言以滅邦」。「語言」之所以是建立情感的關鍵,那是因為我們的聲音和文字是有力量的。而我們能夠單靠語言,就可以光憑文字,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使我們與他人產生連結。然而,情感AI要真正能夠與人類建立情感連結仍有許多挑戰等待我們克服。舉例而言,由於人類的情感是相當難以了解的,若是AI的訓練過程中所仰賴的大數據資料又不精準,人工智慧就會愈學愈歪。除此之外,即便目前已有可以辨識人類情緒的情感AI存在,但這樣的情欲辨識技術常常因為現實生活中人類的情緒相當複雜且具多樣性,因而難以走出實驗室,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後,由於目前AI的研究與開發者大多致力於讓AI技術更方便而精準,時常會忽略了AI的對話內容是否有趣或具有人的溫度,導致即便有情感AI產品,卻仍無法滿足消費者內心的需求。這就像拍電影,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讓攝影設備與電腦特效愈來愈進步,但最終電影能否賣座,仍取決於故事內容是否引人入勝。因此,如同約翰・霍恩(Johan F. Hoorn)教授評論提供獨居老人照護陪伴服務的情感AI機器人Alice時所說:「Alice背後的科學不是AI,也不是心理學,而是人文學科。而所有人文學科中最了解機器人這種虛擬角色的領域就是『文學與戲劇』。」於是,接下來我們將告訴大家,朱靜美教授如何利用她的戲劇專業,與其團隊共同打造「未聞其名」AI情感機器人。

三、「未聞其名」AI機器人

「未聞其名」AI情感機器人是朱老師與其團隊共同開發的機器人,主要目標受眾為獨居老人、重症患者,以及挫折憂鬱的上班族此三大較需情感關懷的族群,希望能夠藉由未聞其名機器人,陪伴他們走出人生低潮與挫折,一起往前邁進。

在AI的發展中,資工領域的研究者是讓情感AI機器人這類的對話式AI能夠張口說話,而人文、藝術或戲劇學家則可以讓AI更言之有物,賦予它們性格和情感。為了能夠開發出一個真正能夠與人類交心的AI機器人,朱老師及其團隊在開發未聞其名機器人前便先分析三大廠商,即Apple、Google與微軟的AI語音助理。他們發現,目前大廠所開發的AI機器人偏向輔助型的角色,而非陪伴人類。於是朱老師研究團隊便於開發未聞其名機器人時,專注於AI對話內容與AI角色性格建立,以提高其同理心,並且聚焦在某些特定使用者情境,盡量限縮對話範圍,建立我們自己的AI機器人的性格與能力。

為了解決前述訓練AI資料準確度的問題,朱老師研究團隊便希望未聞其名機器人能在一開始就能夠接觸到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設計與研發未聞其名機器人對話的過程中,每位團隊成員都經過長時間且完整的訓練,並大量引進像是集體即興創作的技巧,來激發成員的腦力激盪,創造好的對話材料。除此之外,團隊成員亦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至養老院等機構進行實地調查,了解使用者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經過幾年的研發後,朱老師研究團隊已針對三大使用族群會面臨的特定情境與問題設計出各種情感語料,並發展出豐富的AI角色性格,成功開發出未聞其名機器人。有了這些語料,未聞其名機器人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者產生不同的個性,包含哲學家性格、暖男性格與小辣椒性格等,讓回應更像真人,在幽默俏皮的同時更帶有人性的溫暖(圖1)。如果說目前熱門的ChatGPT是攻腦,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及工作上的大小問題,那麼未聞其名機器人則是攻心,既有信息的交流又有情感連結,替我們排憂解難、風雨同舟,用甜言蜜語或我們了解的文學情懷,幫助我們度過人生中的低潮。

圖 1:透過團隊成員的努力,未聞其名機器人可以產生出不同性格的回覆。

四、結語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曾說,當人類的生理需求已被徹底滿足後,就會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轉移至滿足心理需求上。今年來AI科技的蓬勃發展,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成為我們的好助理。但根據馬斯洛的論述,當我們滿意了AI科技的技術層面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會希望AI機器人也能夠同時滿足我們心理上的情感需求。雖然情感AI的發展仍許多挑戰有待克服,但從本次課程中我們可以知道,由於語言在情感連結建立中扮演關鍵角色,語音技術與AI結合的發展將成為一個趨勢,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將有具備更高同理心且富含角色性格的AI機器人問世,讓AI真正走入我們的日常家庭生活,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若想回顧完整版課程影音,請點選連結;有任何問題或分享,也歡迎在本文底下留言。】

瀏覽 1,06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