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BTS紅到不行? TED總裁揭秘「慷慨」讓人更受粉絲喜愛!

圖片來源:Wikipedia

編按:本書《慷慨的感染力》為比爾.蓋茲 2024 年夏季選書,更被《富比士》盛讚為2024 年領導人必讀之書,作者克里斯(Chris Anderson)身為TED總裁,本書中詳細解構了「慷慨」的概念,並引用許多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案例,告訴讀者:慷慨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本文選自 時報出版 的《慷慨的感染力》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詳見此)

網路可以在許多意想不到的領域促成合作。

韓國流行音樂團體防彈少年團(BTS)二○一○年在一間車庫裡展開他們的演藝事業。他們以迅猛之勢崛起。到了二○二○年,他們已成為全球最熱銷的藝人,連續兩年獲得國際唱片業協會年度全球唱片藝人大獎(IFPI Global Recording Artist of the Year)。他們也是第一個在告示牌百大單曲榜(Billboard Hot 100)登上冠軍寶座的韓國團體。他們的全球粉絲有如天文數字,估計在社群媒體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高達一億人。

這個粉絲群(被稱為ARMY)。這個以Z世代為主的ARMY是利用社群媒體演算法來推廣防彈少年團標籤和影片的行家,而且他們並未止步於此。在人數優勢與出名的鬥志加持下,他們運用社群媒體的力量來讓線上和線下的世界都變成更美好的地方。

防彈少年團的部分魅力來自於他們對緩解世上苦難的堅定決心。他們的歌談及青年心理健康與福祉等主題,並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合作打擊兒少暴力。防彈少年團與他們的粉絲之間維持一種動態的共生關係,二者相互支持與激勵。當防彈少年團向「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捐贈了一百萬美元,ARMY利用標籤#MatchAMillion花了略超過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募集到差不多的捐贈金額。當防彈少年團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設立標籤#LoveYourselfBTS,向弱勢青少年傳遞希望與自我關愛的訊息時,ARMY成員將這則訊息轉推了一千一百萬次。這群粉絲也把他們的積極行動主義帶到線下。為了慶祝防彈少年團中兩位以支持環保著稱的成員田柾國與金南俊的生日,ARMY成員協調進行一項全球性的植樹活動,成千上萬棵原生樹木種植在了菲律賓、韓國與巴西,並以防彈成員的名字為新造林命名。

網際網路讓以前不可能達成的合作成為可能。其中大型開源軟體計畫是早期最受矚目的例子之一。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將相同方法套用到資訊上,開創了維基百科(Wikipedia)的驚人成功。有數以千計的志願者花費無數時間編輯數百萬條的百科全書條目。我問吉米是否認為維基百科屬於有感染力的慷慨之舉。「絕對是!假如你花了四小時的時間來修改維基百科中某段晦澀費解的文章,自然會想,在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可能會有好奇的讀者偶然讀到你這篇送給世人的小禮物,他們會心一笑、心想是誰費心做了這麼一件令人開心的小事情。再說……這件事很好玩!你可以碰到其他聰明有趣的人,合作處理你感興趣的主題。」

網際網路上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精神。國際危機地圖製作者網絡(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risis Mappers)是一個志願性質的社群,有超過一百六十個國家的九千六百位專家在此合作與共享資料。該社群的宗旨是預測災害、眾包相關資訊,以及保護人民。其中成員包括政策制定者、技術人員、研究者、記者與駭客。每人願意貢獻一些時間,加起來就創建出了價值難以估算的資源。而社群中每個人的努力又激勵下一個人加入與做出貢獻。

每當你正在考慮某項慷慨之舉時,如何才能招募其他人共襄盛舉永遠是個值得自問的問題。所有群眾募資活動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正如最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捐贈圈(giving circles)通常都是從臉書群組或是YouTube頻道中自然浮現的。

合作未必永遠都很容易,有時甚至會出現反效果。如果你經營著一個多年來悉心打造的組織,要和另一個組織建立輕鬆合作的關係可能會很難。到底誰該負責什麼?如果角色沒有明確界定,整個情勢可能很快就陷入混亂而適得其反。關鍵在於從一開始就讓每個人清楚要如何分工合作。

如果你能找到促成合作的聰明方法,你的影響力就會一舉提升。比起獨自前行而迷失在喧囂中,你所花時間的生產力也會突飛猛進。此外,合作也讓人更有成就感。當情勢變得艱難,你有其他人來幫你分擔負重。當事情進展順利,你也有其他人可以一起慶祝。

所以,何不思考看看要怎麼展開這場有感染力的慷慨合作之旅?也許可以從舉辦一場前章討論過的單一主題晚餐聚會開始。這次,你可以選擇把焦點放在大家對於鄰里─甚或對世界局勢─最關心的議題及原因,讓每位賓客聆聽彼此意見。然後問問大家,在所有這些議題中,有沒有哪些是他們會有興趣以團隊方式持續關注的。有很大機率是至少有一個議題能引起眾人興趣。接下來的時間則進行腦力激盪,看看有什麼是你們可以一起合作支持這個議題的事。比如說:決定大家一起在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做一個下午的志工。或者深入研究一個議題,每人負責一個特定領域。或每人出一小筆錢來湊成一份共同捐款。或是約定好在線上互相支援,一起傳播某個有益世界的迷因或故事。或者以團隊形式幫助附近某個需要協助的家庭。

亦有可能,你們會產生一個真正可以帶來改變的點子,並使你們之間的情誼更加緊密。沒有什麼比共同目標更能加深友誼了。也許地方上的慷慨合作行動會跟讀書俱樂部一樣,成為大家聯絡感情的新場所!你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致力打造一個可以隨時間逐漸成長、吸引更多人加入的捐贈圈。莎拉.洛梅林(Sara Lomelin)曾發表一場精彩的TED演說,講述了捐贈圈的實作情況,並提供幫助捐贈圈順利進行的核心要點。她在演說結尾提出這樣的挑戰:「如果每座城鎮、每個問題、每處社區都有像你們這樣熱情洋溢的慈善人士組成的捐贈圈,會怎麼樣呢?在一個千鈞重負的世界裡,能夠攜手從事慈善事業讓我心中充滿喜悅,對未來懷抱希望。

(本文選自 時報出版 的《慷慨的感染力》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詳見此)

瀏覽 126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