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小企業的AI導入對策初探|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作者:鄭緯筌(專欄作家,「臺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共同創辦人,前「APP01」網站總監、《風傳媒》產品總監和《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回首2023年,可說是人工智慧(AI)風起雲湧的一年。不過,根據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在2023年所公布的《產業AI化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整體產業AI化指數表現偏低僅39分,顯示臺灣有多達七成的企業尚未啟動AI的發展,而數位化程度與應用AI的情形也有待提升。

毫無疑問,AI將會對企業和員工帶來偌大的衝擊。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拉法艾拉.薩丹(Raffaella Sadun)認為,影響程度的多寡將取決於組織能將新科技與「宏大的企業願景」連結有多好,以及與「員工個人成長」連結有多好、多深?

2024年已揭開序幕,過完農曆春節,大家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對企業主來說,也是時候來思考為貴公司導入AI的具體對策了。

眾所周知,臺灣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電子、製造業與資訊技術等領域。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許多中小企業需要加速數位轉型,以增強競爭力。AI技術的引入,得以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提升效率、創新服務和產品以及優化決策過程的機會。

從機遇面來看,導入AI會有很多的好處:

  1. 自動化與效率提升:AI可以協助企業日常營運的自動化流程,從客戶服務到庫存管理,減少人工錯誤,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2. 數據洞察與決策支持:透過深度學習和數據分析,AI能夠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場洞察,幫助企業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
  3. 開發新產品與服務:AI技術使中小企業能夠撙節成本,開發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新客戶,進入新市場。

反觀,AI帶來的挑戰也不少:

  1. 技能缺口:AI的有效採用需要特定的技術,包括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知識,這對許多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嘗試和挑戰。
  2. 資金限制:初期的技術投資可能相當龐大,對於資本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
  3. 組織文化調整:成功採用AI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還需要調適企業文化和組織結構,以支持創新和快速適應變化。

對於臺灣的中小企業而言,善用AI技術不僅是跟上時代潮流的選擇,更是一種生存與發展的必要策略。AIF在《產業AI化大調查摘要報告》,將產業AI化發展分為四階段,分別是:Unknowing AI、Conscious AI、Ready AI、Scaling AI:

  • Unknowing AI:可能聽說過AI的威力,但還不了解要如何應用AI。
  • Conscious AI:理解產業AI化的輪廓及進程,評估導入Al的必要性。
  • Ready AI:對企業應用AI已有明確目標,甚至正在試作AI應用的專案。
  • Scaling AI:已有足夠的AI技術,可以應用在不同專案上。

無論貴公司目前處於哪個階段,在導入AI的對策研擬時,我建議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長期願景和目標,包括希望透過AI技術解決的問題和實現的改進。接下來,根據貴公司的願景,擬定一個具體的AI策略。具體內容包括選擇哪些業務流程或產品線引入AI,以及期望達成的具體成效。

有鑒於臺灣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技術藍圖與相關人才,因此需要加強投資於員工的培訓和技能發展。建議貴公司人資部門先行評估現有員工的技能,並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畫。之後,可以考慮與專業機構或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利用外部資源進行員工培訓。

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對於致力於提升效率、創新產品和服務以及增強競爭力的臺灣中小企業來說,國外某些企業導入AI案例的經驗,剛好可以提供寶貴的借鏡。

接下來,讓我為您簡單介紹幾個國際知名企業成功應用AI技術的案例:

美國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GE),利用其Predix平臺來進行預測性維護。這是一個專為工業互聯網(IIoT)開發的雲端平臺,該平臺能夠搜集和分析來自製造設備和機器的大量數據。

透過機器學習算法,Predix可以預測設備何時可能發生故障,進而提前進行維修,以避免昂貴的設備停機。這種技術的應用顯著減少了未計畫的停機時間,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並降低了維護成本。對於產業的某些重要設備,即使是微小的效率提升,也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西門子(Siemens)的智慧工廠概念利用了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這項技術透過創建物理系統的虛擬副本來模擬、預測和優化生產過程。所謂的數位孿生,係指在資訊化平臺內類比物理實體、流程或者系統,類似實體系統在資訊化平臺中的雙胞胎。

在此過程中,西門子將AI應用於分析生產數據,預測系統性能,並提供生產過程中的即時調整建議。導入AI技術,使得西門子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測試和優化其製造過程,之後再將其應用於實際生產中,進而提高生產品質、減少浪費並增加生產的彈性。

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的能源管理技術享譽國際,該公司透過其EcoStruxure架構,將AI和物聯網(IoT)技術結合起來,以優化能源管理和自動化系統。該平臺能夠監控能源消耗,並利用AI算法對數據進行分析,以識別節能機會並自動調整系統設置以提高能效。

企業能夠藉此即時監控和控制其能源使用,進而降低成本並提高可持續性。對於需要大量能源的製造業來說,引進AI技術可以帶來顯著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從上述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1. 技術適應性:即使是高度複雜的AI技術,也可以根據特定需求調整和應用,以解決特定的業務挑戰。
  2. 漸進式實施:企業可以從小規模導入測試開始,逐步擴大AI技術的應用範圍,這樣做可以降低初期投資風險,同時累積經驗。
  3. 數據的重要性:數據可說是AI應用的基礎。有效的數據搜集、處理和分析是實現AI帶來的改進和優勢的關鍵。
  4. 透過學習這些國際企業的經驗,臺灣的中小企業可以妥善規劃和實施AI策略,進而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在此,我也提供幾個實用的指南,希望可以幫助貴公司順利導入AI並提升業務流程、創新產品與服務,進而加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1. 定義明確的目標和期望:在導入AI之前,貴公司應首先明確其商業目標和期望從AI投資中獲得什麼樣的結果。這包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或加強客戶的使用體驗等。
  2. 進行技術和市場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的AI技術(如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等)及其在相關行業中的應用案例,以確定哪些技術最適合貴公司的需求。
  3. 評估現有的數據和技術基礎設施:檢視貴公司當前的數據搜集、儲存和分析能力,並確定是否需要升級技術基礎設施以支持AI應用。
  4. 建立跨部門的AI導入小組:組建一個包括IT、業務營運、產品開發和客戶服務等部門的團隊,以確保AI專案可從多個角度獲得支持和輸入。
  5. 尋找並合作外部專家和供應商:有鑒於中小企業可能缺乏內部的AI專業知識,尋求與外部的AI解決方案供應商或顧問合作,可以加速專案的實施和成功率。
  6. 開展小規模的初步導入專案: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業務問題,展開小規模的專案來測試AI技術的應用。此舉有助於評估技術的有效性,並可獲得團隊的支持。
  7. 專注於數據品質和管理:確保有足夠高品質的數據來訓練AI模型,包括數據的搜集、清理、標註和保護工作。
  8. 培養內部AI能力和文化:透過企業培訓和教育,提升貴公司員工對AI的認識和技能,建立一種積極探索和應用AI技術的企業文化。
  9. 監測、評估和調整AI專案:使用關鍵績效指標(KPIs)來監測AI專案的進展和成效,並根據意見回饋調整策略和實施計劃。
  10. 持續學習和創新: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貴公司應持續關注最新的技術趨勢和行業最佳實踐,並尋求新的應用場景以推動持續創新和改進。

貴公司除可參考這些指南來規劃和實施AI專案,進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大家需要認識到AI導入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時間、資源和組織上的承諾,以實現長期的數位轉型和利潤增長。

除了上述的具體步驟和流程外,我還有幾點建議。這些建議旨在幫助貴公司更全面地理解AI導入的複雜性,並針對可能遇到的挑戰擬定應對策略。

  1. 建立靈活的實施計畫:在AI導入過程中,靈活性至關重要。貴公司應該準備好完整的因應計畫,以應對新技術的快速變化和市場需求的變動。設定實際可行的里程碑和評估點,定期回顧進展,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2. 強調跨部門合作:AI專案的成功往往需要跨部門的緊密合作。強化不同部門間的溝通和協同工作,可以幫助確保AI解決方案能夠更好地整合到貴公司的各個業務流程中。
  3. 關注法律法規和倫理問題:AI應用涉及數據隱私、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貴公司需要了解並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AI應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4. 積極參與AI社群和活動:參與AI相關的社群活動和會議,不僅可以讓貴公司保持對最新技術趨勢的了解,還可以拓展業務網絡,尋找潛在的合作夥伴和資源。
  5. 開展客戶教育和溝通:當引入AI技術改變產品或服務時,積極與客戶溝通這些變化,解釋AI帶來的好處,可以幫助提升客戶滿意度並維持客戶忠誠度。
  6. 鼓勵創新和容錯文化:創新往往伴隨著失敗的風險。建立一種鼓勵嘗試和容忍錯誤的企業文化,可以激勵貴公司員工積極探索AI的新用途,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7. 持續投資於員工培訓: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定期為貴公司員工提供培訓和進修的機會,以提升他們的技術能力和適應變化的能力。當然,這也是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

整體而言,各行各業導入AI已是一種必要措施。貴公司若能參考以上的建議來施行,將可有效地應對各種挑戰,充分發揮AI技術的潛力,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瀏覽 1,28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