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引起的「生存危機」到加密貨幣界的動盪 2023 年大科技事件一覽
編譯/莊閔棻
隨著2024的到來,回首過去的一年,2023年將是能深刻被記住的一年。這一年,不同於以往,科技領域的震盪與變遷更為迅速而深刻。從人工智慧(AI)的崛起到加密貨幣界的動盪,科技的浪潮湧動,挑戰著我們的想像力,也引發無數的思索和探討。以下,就讓我們一同回顧這場科技盛宴,深入了解其中的起伏與機遇,共同探究科技的演進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
犯罪勒索軟體攻擊增加
過去三年來,針對所有國家各種規模、各種類型的組織的勒索軟體攻擊變得更加頻繁和複雜。而隨著AI和電腦技術的進步,該趨勢在2023也隨之加重。英國《衛報》就在 12 月遭受勒索軟體攻擊,導致英國工作人員的個人資料被盜取。衛報媒體集團執行長Anna Bateson和衛報主編Katharine Viner表示:「我們認為這是一次犯罪勒索軟體攻擊,而不是針對衛報作為媒體組織的具體目標。」
更多新聞:印度崛起、世界幣爭議、趙常鵬辭職 回顧2023加密貨幣市場動盪不安
AI教父的發聲
雖然「存在風險」一直都是AI討論的一部分,但該議題也在「AI教父」Geoffrey Hinton因為擔心AI發展辭去Google工作後受到更多討論。Hinton表示,他對他一部分人生的工作感到後悔,並特別指出AI的危險性。這位曾在Google工作十多年的AI專家說:「我用一個正常的藉口來安慰自己:如果我不做,別人就會做。但很難說你如何能防止壞蛋利用AI做壞事。」
Hinton指出,AI驚人的進步速度,遠遠超出他和其他人的預期。他說:「有些人相信這種東西實際上可以變得比人更聰明,但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我也認為是。我原本以為那是30到5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事。但現在我不再這麼認為。」
蘋果的Vision Pro和iPhone 15
透過無預警發布虛擬實境頭戴裝置Vision Pro,蘋果主導著今年剩餘時間的新聞頭條。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表示,「Vision Pro 將改變我們溝通、協作、工作和享受娛樂的方式。」自 2012 年 Oculus Rift 推出以來,虛擬實境復興已經有十多年,但一直以來,該設備都仍是一個小眾市場。雖然蘋果要價3,500 美元的Vision Pro可能也很難突破,但該設備也已經引起各界的注意。
此外,今年蘋果也發布採用全新鈦金屬外殼和配備USB-C的iPhone 15。不過,在發布後,該手機就因為散熱問題引起很大的爭議。今年,iPhone 15受到的批評似乎比往年的iPhone還要更多。
幣安事件
雖然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的垮台不如一年前該公司主要競爭對手 FTX 的垮台那麼引人注目。 但這仍然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不久前,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就承認洗錢罪,並同意辭去公司職務。作為認罪的一部分,趙長鵬同意支付 5000 萬美元的罰款,以及被禁止參與該業務。而為和解三項刑事指控,幣安也同意認罪,並支付近 18.1 億美元的刑事罰款,以及 25.1 億美元的沒收令。
OpenAI 事件
11月,OpenAI 的非營利組織董事會投下一個重磅炸彈,並表示,他們已經解僱執行長 Sam Altman。讓所有人感到困惑的是,OpenAI 董事會沒有透露意外解僱的確切原因,只說 Altman「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並不一直都坦誠」。隨後,因為主要投資者微軟和員工非常憤怒,OpenAI很快就與Altman進行回歸談判。OpenAI幾乎全部700多名員工都表示,如果不恢復Altman的職位,他們就將與Altman一同加入微軟。
兩週後,Altman正式重新擔任首席執行長,該公司聲稱,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 但這一混亂的事件留下揮之不去的問題,即該公司的未來以及讓這樣一家可能不穩定的公司開發許多人認為將改變世界的技術的安全性。
全球汽車市場電動化速度放緩
雖然電氣化是既定趨勢,但並非一蹴可幾。2023年下半年,就不斷有跡象顯示,全球汽車市場的電氣化速度正在放緩。諮詢公司Yole Intelligence的首席技術與市場分析師Yu Yang表示,「全面電氣化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預計各種混合動力技術將填補過渡時期的空白。」基於利率上升、價格居高不下,以及對充電的焦慮,目前,汽車製造商都不得不放緩自己的電動車目標。而為了能繼續投資電動車,汽車製造商也只能持續生產更好賣的汽油車和混合動力車。
不久前,通用汽車就宣布放棄到 2024 年上半年生產 40 萬輛電動車的計畫,並表示將不再提供生產目標。 在經歷糟糕的第二季度之後,福特則表示將更專注於混合動力車,該公司還推遲約 120 億美元的電動車支出。一年前,特斯拉佔據電動車市場近三分之二,但現在,隨著電動車競爭對手逐漸蠶食領先地位,特斯拉的市佔率截至今年 9 月已跌至 57.4%。隨著汽車製造商計畫在未來幾年推出一系列新電動車型,很多汽車零售商都越來越擔心該技術是否真的具有吸引力。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yolegroup
瀏覽 71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