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4南臺灣新經濟 工研院看好電動車、海洋雙引擎

記者鄧君/新竹報導

南臺灣產業樣態多元、並且擁多產業園區及天然資源豐厚之優勢,展望未來產業新商機,工研院11日舉辦「預見大南方 展望新經濟-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邀請臺南市經發局副局長蕭富仁、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工研院院士暨長興材料工業資深顧問暨工研院院士蕭慈飛、台船公司資訊處處長黃府祥、金洲海洋副總經理陳雪音、臺南市海岸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暨亞果遊艇集團董事胡竣甯等產官研專家與會,共同探索南臺灣產業聚落乘勢轉型議題的策略和思路。

工研院舉辦「預見大南方 展望新經濟-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邀請產官研專家與會,共同探索南臺灣產業聚落乘勢轉型議題的策略和思路。左起為工研院感測系統中心執行長朱俊勳、金洲海洋副總經理陳雪音、臺南市經發局副局長蕭富仁、工研院副總暨材化所所長兼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主任李宗銘、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台船公司資訊處處長黃府祥。(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在會中發表「2024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看好淨零時代來臨,電動車與綠能轉型、海洋產業與藍碳市場將帶動產業新經濟,更預測海洋經濟在未來幾年將呈倍數成長,建議產業應提前布局,拓展國際新商機。

這次論壇由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開場,首次發表「2024南部產業創新策略」,此研究報告結合了全球趨勢研究、產業群聚研究、在地專家巡迴拜訪、政府政策以及工研院技術盤點後,針對南臺灣產業創新轉型提出建言。

工研院副總暨材化所所長兼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主任李宗銘表示,因應全球淨零趨勢及綠色供應鏈減碳壓力,從高科技產業到在地傳統產業,均亟需尋求轉型突破,觀察南臺灣的經濟發展有三大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向來支撐臺灣經濟命脈的傳統產業,二是擁有豐沛漁產、風場、天然資源與重要經貿港口的海洋產業,三是持續建設與發展的新興科學園區與工業區。

李宗銘指出,此次論壇特別聚焦電動車與海洋經濟布局,共同邀集企業領袖與產官學研參與,探索南臺灣產業來年及更未來性的成長契機。有鑑於產業轉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工研院做為產業智庫,在南部四個院區投入近700位專業工程師成熟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經驗,成為一個捍衛南臺灣產業競爭力的科技網,也持續透過「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統籌整合南部產學研能量,積極協助政府推動南部產業發展。

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指出,電動車趨勢浪潮來臨帶動國際車廠積極轉型,加上各國政府推出各項電動車補助,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將在2030年突破1,400萬輛,市場可期。另一方面,海洋能被歐美視為下世代重要的能源基載之一,積極發展海洋能源所需關鍵技術與產業鏈,臺灣是海島國家,海洋科技發展可為產業帶來新契機,政府也已於5月26日通過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積極推動海洋產業永續發展。

工研院針對2024南臺灣產業發展,提出「傳產維新」、「跨域革命」兩大策略,建議基於臺灣汽車零組件製造貢獻豐沛出口動能上,將南臺灣既有具競爭優勢的汽車及其零組件產業應用轉向電動車市場的傳產維新,導入數位科技推行綠色運輸.並鏈結在地產業,切入化合物半導體之跨域創新應用,同時布局氫能車輛技術,再造汽車零組件產業巔峰;在海洋經濟發展面上,建議以「以空輔海、以海養綠、以綠引金、以金創新」的創新循環策略,搶先布局涵蓋永續漁業、永續觀光、無人機與水域無人載具、藍碳新產業等多面向海洋產業的跨域革命。

瀏覽 44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