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法規、技術 台灣醫材領域需求多元跨域人才

文/陳恆光

在全球醫療器材產業前景看好的時刻,台灣的醫療器材領域同樣迎來一些機會。「苡樂創新平台」以「讓台灣變成醫材創新量產基地」為願景,策略長楊立德指出,隨著中美貿易戰持續,供應鏈不斷調整,在台灣擅長的產業區域,如內視鏡等電子業,以及AI領域均具有發展潛力。台灣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涵蓋代工、品牌等多層面,而目前市場環境中CDMO則有明顯的機會。

「苡樂創新平台」策略長楊立德。(圖/楊立德提供)

台灣醫材發展優勢:電子、微創、遠距、節省人力

然而,整個醫材產業包羅萬象,對於國內醫材產業的發展方向,苡樂創新平台楊策略長進一步闡述。在電子類、微創手術、遠距醫療等領域,以及能夠節省醫護人力的相關設備方面,台灣相對具有競爭優勢。同時,再生醫學領域也被視為具有發展潛力的部分,該領域不僅有醫材,還包括生物製劑。

「苡樂創新平台」由醫材界的資深人士洪一平創立,楊立德表示,平台的核心願景旨在打造台灣完整的醫療產業和醫材發展生態系統。平台提供全面的知識支援,包括填補在臨床和法規方面的缺口。平台的角色不僅僅是醫材新創公司的加速器,同時也是傳統產業轉型的協助者,在合作、輔導、募資等多方面提供技術支援和協助。

「苡樂創新平台」由醫材界的資深人士洪一平創立,核心願景旨在打造台灣完整的醫療產業和醫材發展生態系統。(圖/楊立德提供)

法規專才匱乏!台灣醫材領域迎戰全球挑戰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材產業已是高度結合生醫、材料、資通訊、物聯網、雲端運算、AI等科技,且需同時因應臨床應用需求及市場消費需求。在這樣的產業發展趨勢下,對於產業人才需求,楊立德認為,目前最缺乏的是法規方面的人才,這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需求,還需要了解品質系統,以確保產品符合監管標準。在這方面,人才必須要能夠思考和建立符合法規的產品,這種思維與一般的醫材開發相反。這類多屬跨領域人才,必須能夠在安全和風險管理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同時涉足法規、臨床和技術等多個領域。

楊策略長進一步提到,醫材是一個跨領域的科別,各個領域都參與其中,但核心不變的仍然是臨床和法規。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具備法規和臨床專業或經驗的跨領域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以護理師轉任的人才為例,無論是在法規、產品研發還是產品管理方面,都是相當合適的。他們對臨床有深入的了解,更容易深入探討相關議題,為公司發展提供寶貴的貢獻。

懂臨床、瞭法規 護理師轉任成材!

另外,有關學界培養醫材領域人才部分,楊立德指出,雖然有國內大學校院有生醫、醫材相關的課程和醫工系所,但是學科之間的協同仍需進一步加強。同時,隨著蘋果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台灣以半導體代工為重的產業模式也受到挑戰,但其實這些科技人才與醫材產業有高度連結,例如心律監測等設備,所需技術人才與科技產業並不衝突,端視企業是否願意轉型。

瀏覽 701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