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打造一條龍氫能發展平台 創新科技助產業搶攻新能源商機
記者鄧君/新竹報導
因應全球減碳趨勢,再生能源成為各國發展重點,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調查,預計2027年再生能源將全球占比將達40%。為了滿足產業綠能需求,在經濟部能源署支持下,2023年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以永續綠能為主題的「永續發展館」,結合了跨部會與工研院等法人成果,展出創能、儲能、節能,與系統整合等創新低碳科技,像是本次展出由工研院打造的「氫能示範驗證平台」,提供一條龍式的氫能技術與驗證解決方案,目前已協助國內公司推動餘氫發電,更衍生出新創公司「氫豐綠能科技公司」,帶動臺灣氫能產業蓬勃發展,並幫助產業搶攻新能源商機。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表示,氫能是臺灣未來積極發展的重要能源,工研院已規劃「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內容涵蓋臺灣未來三十年於氫氣供應、發電應用、工業應用、載具應用,及法規標準、基礎設施等氫應用發展等面向。此外,工研院在氫能技術研發上亦投入大量心力,像是本次展出的「氫能示範驗證平台」,整合再生能源電解產氫、氫氣純化與高壓儲存、及發電應用技術,打造完整解決方案,目前已吸引11家廠商在此進行研發與驗證合作,而該平台所衍生的氫豐綠能科技公司,是工研院與經濟部能源署共同培育催生而成,並透過技術移轉幫助我國氫能發電關鍵技術發展、培養運維能力及累積運轉經驗。
工研院指出,目前已有半導體矽廢棄物處理業者透過餘氫發電技術,可將處理含矽廢棄物時產生的氫氣副產物轉換為電能,打造完整矽廢棄物循環經濟模式,並取得綠電憑證。期盼透過氫能發展平台,作為國內產業技術練兵基地,提升氫能產業規模,進而成為未來重要淨零電力來源。除了本次展出外,工研院也將趁此熱度,接力於16日舉辦「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展現實際在場域應用的技術與服務,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產業合作,推動綠能科技發展。
今年永續發展館工研院共展出32項關鍵技術,涵蓋創能、儲能、節能等不同技術,其中,在創能上,展出「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技術,以超薄氧化層及多晶矽層作為背面鈍化堆疊層,為目前商品化中最具競爭力的商品化高效率太陽電池之一,目前此技術已技轉給國內太陽能大廠,該廠預估20223年已會有200MW(茂迪2023年產能)的電池及模組產能,其年產值可望上看30億元,今年更進一步擴大產能至350MW(茂迪2023年);在儲能上,展出長時間儲能「釩液流電池暨關鍵組件技術」,屬於安全能量型儲能系統,可搭配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系統,解決其間歇性問題,目前已技術移轉給中油公司;節能上,展出「創新低碳節能吊扇」,是全國唯一具完整碳足跡分析的低碳又節電的創新「吊扇」,目前已在中小學進行示範,在相同風量條件下,平均用電量只有傳統吊扇的1/3、減碳達60%以上。
瀏覽 1,04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