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使用手冊:一個好 PM 要做些什麼?會為團隊帶來哪些價值?
文/MH
自從轉職當產品經理後,陸續聽到不少周圍的朋友抱怨他們公司的 PM 有多雷、多廢、多會扯後腿——設計師朋友覺得 PM 只會丟需求,連個 user story 和商業目標都講不清楚;工程師朋友抱怨 PM 不懂技術,每次客戶有問題,都還是得由工程人員出面解釋。
就連自己先前待過的幾家公司換了新 PM,至今仍能透過各種管道耳聞新 PM 多不會寫 PRD、不懂得判斷優先序,只會透過頭銜壓時程。
到底是雷 PM 太多,還是上述這些純屬特例,又或者是好 PM 真的太難當?這篇文章將以 PM 的職位內容切入,先介紹 PM 的工作內容,再分析這些工作有做好 vs. 沒做好,各自會有什麼情形,最後則會試著提供一些推進這些工作(aka 盯緊 PM 有沒有好好工作)的小技巧。
這篇文章可能會對這些人有一些幫助:
- 對想要成為 PM 的人:了解 PM 的工作內容、影響力與重要性。對於「好的 PM 會帶來什麼價值、雷 PM 會多可怕」有個底
- 身為 junior PM 的人:更清楚自己所作所為帶來的影響、更了解「不做哪些事情會惹毛團隊」(聽起來真可怕)
- 常常跟 PM 合作的需求端 & 開發端:更了解該怎麼催促(逼迫)PM 做好工作,以便推動專案進度
可能有人會問:「身為 PM 的人,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文章告訴大家「怎麼盯緊 PM 工作」?這樣不就是要把 PM 們逼死嗎?」
但我認為,大家工作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為了推進進度、讓案子順利完工。且作為 PM,也不希望總是聽到大家抱怨自己公司的 PM 嘛……如果能藉此稍稍提高 PM 的工作品質,應該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PM 的 5 個主要工作內容
訂定 product roadmap、產品目標、迭代範圍
一個合格的 PM,通常會對他負責的產品有想法,小至「短期內要做哪些事(修哪些 bug、做哪些功能)」,大至「產品的終極目標或任務」。而且有想法還不夠,應該要隨時將這些資訊同步給團隊,確保大家都知道現在在幹嘛&下一步是什麼。
PM 沒做好的話,會……
開發團隊若不知道產品或團隊的核心目標或願景,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幹嘛、覺得每天都在修 bug 做小事,失去工作意義。
如果 PM 沒做好,該怎麼辦?
即使不是開發團隊,只要身為公司一員,基本上便有資格對於自家產品給予意見。如果發現 PM 似乎對於公司產品沒想法、大家都不知道長期目標是什麼,較簡單的方式是先私下跟 PM 聊聊,或許 PM 有什麼苦衷(比如老闆把持一切,PM 其實沒有決定權),或者 PM 真的沒意識到自己的缺失。
但若仍得不到較好的答案,可以在較公開的管道微微施壓,比如在公司週會或大群組等場合,透過「因為現在也快年底了,想知道公司明年對於產品有哪些想法或方向」等切入方式,表達自己對於產品的「關心」。
競品分析、用戶訪談、數據分析、收集需求
有句老話說 “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improve it.” 意即「你無法去改善那些無法衡量的事」。在做決策時,通常會很仰賴相關的量化或質化資料,比如競品怎麼做、用戶怎麼說、目前的數據反映哪些情況等,有了這些相對客觀的資訊,產品經理才能夠不再用直覺做決策。
PM 沒做好的話,會……
若 PM 沒有辦法提供量化或質化的佐證,開發團隊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什麼意義、會對誰有幫助、會帶來哪些價值,就會覺得做任何功能或修任何 bug 都很沒有意義。
如果 PM 沒做好,該怎麼辦?
通常這應該是 UI 或 UX designer 比較會碰到這個問題,比如 PM 突然丟了一個需求或任務,沒頭沒腦地要設計師直接出圖;但作為設計師,通常需要較詳實的資訊 — — 目標用戶是誰、現在碰到哪些問題、用戶想完成哪些事,才能依此規劃出較適合的使用體驗流程與介面。
不過每個團隊的分工方式不同,有的可能是設計團隊會自行研究,PM 不一定會經手;有的則是 PM 與設計師分工準備資料;有的則是 PM 要準備這些資訊,並且整理後與設計師分享。所以,如果碰到這個問題,可以主動要求跟 PM 分工,各自找尋需要的資料。
將需求整理為產品文件(PRD)、繪製 wireframe
有了大方向與數據佐證,再來就是將其落實為一個個的待辦事項。合格的 PM 不只要告訴團隊「往哪走」,也要具體說明「怎麼走」,比如產品的大方向是「成為一套能讓員工追蹤自我成長的職涯輔助工具」,具體要做的功能可能是讓員工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分析並繪製成長曲線等。
PM 沒做好的話,會……
這情況還可再細分 2 種
(1) PM 完全沒有整理需求:開發團隊不知道短期目標、無事可做,導致一切虛耗空轉
(2) PM 有收到需求,但轉達不清或有誤差:
老實說,將需求整理為產品規格的過程,難免會有一些缺漏,若只是一些文案或極端案例的小缺漏,那還算是可忍受,且很快可補齊;但如果 PM 完全沒有「把產品需求翻譯為產品規格」的能力,那就很可怕了。
比如今天電商網站做一個「折價券」的功能,PM 該想到的是:用戶是誰、前台跟後台各自的使用流程是什麼、金流怎麼算、有沒有法務問題、是否跟相關部門(客服、行銷、業務等)溝通過規則……等。而不是直接跟工程師說「欸欸 XX 部門說想要做一個折價券的功能」,這不是開需求,這只是把工程師當神燈精靈吧。
假如 PM 連最基本的理解力或表達力都有問題,很可能造成需求端與開發團隊之間的認知落差甚至隔閡,需求端覺得「明明都說了,為什麼開發團隊做出來卻跟期許的有極大落差」,開發團隊則覺得「但我收到的需求就是這樣,都照做了,為什麼需求端還這麼不滿」。
如果 PM 沒做好,該怎麼辦?
根據上面 2 種情形,對應的方式有:
(1) 沒有需求的話:直接詢問 PM「再來要做什麼?」
其實我蠻常遇到這問題,即使團隊知道長期目標,但有時工程師一個突然開竅、寫 code 如有神,實作短期需求的時間比預估時間還要少很多,所以就會臨時多出 2–3 天的空檔。
超積極的工程師通常會找 PM「討事情做」,比如修一修積累的 bug、先看一下下次發版的範圍等;也有工程師會想要「修養生息」,或者研究一些技術的東西,那就不一定會主動找 PM 做事。
所以我很常在 JIRA 晃來晃去,每天早上都會看一下團隊工程師的進度,隨時確保他們的 backlog 永遠有一些零散小票可做,避免工程人力空轉。但當然也會先跟工程師說明每張票的死線,有些事情真的不急,就沒必要壓一個太趕的時間,這樣也只是讓 PM 和工程師兩邊都痛苦……
(2) 需求總是寫不清楚:勇敢地追殺 PM 或勇敢思考 PM 的適任度吧
如上段所說,需求缺漏難免,基本上大家互相提醒就好。但如果 PM 連 PRD 都不會寫、產品目標與用戶交代不清楚、UIUX 稿件都不齊,這就會讓團隊很難做事了。
朋友曾分享他在前公司的遭遇:有位據說經驗十足的 PM 加入他們這家新創網路業公司,大家滿懷期待,沒想到工程師們一收到這位 PM 開的票,就集體去找 COO 要求換人……因為這位 PM 的開票風格非常「極簡」,標題可能寫「新增折價券功能」,內文也很率性地寫「如題」。沒有折價機制、沒有時程、沒有 UXUI 可參考,當然也沒有使用條件、折價上限、可否與其他優惠搭配等使用案例。
如果碰到這種特別誇張的,要嘛發揮團隊精神,大家一起把這些規格補齊,避免功能開天窗;要嘛及早跟主管反應,看是要留校查看、請人指導還是資遣都可以。私下抱怨當然沒問題,上班族的怒氣總要有地方發洩,但更重要的是:抱怨之後的下一步是什麼?如果團隊願意接納這件事,那之後也沒什麼資格抱怨了;如果團隊吞不下,那就應該積極反應,而不是「縱容」能力不足的同事拖垮團隊進步的速度。
安排優先序與交付時程
「時間有限,需求無窮」,PM 的 backlog 永遠有待辦事項,工程師的 JIRA board 永遠有 big tickets……但每個員工一天就只有 8 小時,所以合格的 PM 要能夠在諸多需求之中,判斷哪些緊急、哪些不急、哪些很重要、哪些沒那麼重要,並依此排出優先順序、妥善分配資源。
PM 沒做好的話,會……
什麼需求都接、什麼東西都想做、每個任務的死線都是 ASAP,那很容易造成開發團隊過載、人員加班,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團隊合作或產品品質問題。
反之,如果 PM 太會擋需求、什麼都不接、什麼都不做,也會導致需求端的專案時程延誤或無法實現,對於公司整體、跨部門合作仍會造成不良影響。
如果 PM 沒做好,該怎麼辦?
(1) 作為需求端,在提出需求後,務必問 PM:「什麼時候會做好?」
如果怕這樣太逼人,可以用一些話術如「不是要催你,但我需要跟主管回報進度,所以得知道預計交付的時間點」。而且照理來說,PM 也要能給出時間才是。
即使給不出來,應該也要能夠說明理由,比如「我得先讓工程師看一下需求,然後估時,才能告訴你要花多時間才能做完」、「因為今天剛好有另一個插件,那個插件的緊急程度較高,所以工程師會先處理,但插件的細節還未知,我得等拿到細節後,才能告訴你工程師什麼時候可以來做你的需求」或者「這個需求預計 xx/xx 會做好,不過中間如果有其他插件,時間就會被耽誤,所以現在給你的時間只是預估喔!」
(2) 作為設計師或工程師,可能同時要處理很多案子,這時就可以問 PM:「這些案子的預計上線日是什麼時候?」,這樣才能回推應該要先做哪個案子。
不可能每個案子都是 ASAP,如果每個需求都是急件,那其實也等於「沒有一個需求是緊急的」。
如果會同時對應到很多個 PM,當他們都說自己的案子最緊急時,也可以請 PM 先自己去喬時間,畢竟他們是最熟悉產品時程的人,必須要能做出對應的決定。
產品測試與交付
終於來到產品即將完工的前一刻,如果產品目標沒改變、需求沒有轉譯錯誤、大家都認同並按照 PM 給出的時程表執行任務,照理說團隊就可以順利迎接上線了!
PM 沒做好的話,會……
好不容易終於把東西做完了,最後關卡就是要測試、確認與驗收了。如果當初 QA 或 PM 有寫好一份測試清單,產品文件與設計稿也足夠完善,那很快就能以此對照有哪些地方缺漏或不一致。
一個產品的完善與否,不是單一環節可決定,而是層層積累的,所以如果根基沒打穩,到最後就很有可能因為某個小問題而觸發大災難,甚至打擊團隊士氣與信心,當然也會影響到產品經理本身的信譽和評價。
如果 PM 沒做好,該怎麼辦?
為了避免「做出的產品與需求不符」,團隊成員在規劃與實作的過程中,要問的除了 “how”(怎麼做),更要問 “why”(為什麼要這樣做)。
但如果產品上線後,仍發現與預期落差太大,通常要嘛是需求端自己理解有誤,要嘛是 PM 管理有問題。如果是前者,就讓 PM 去幫需求端梳理問題癥結;如果是後者,就得認真檢討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避免未來重蹈覆徹。
但所謂的「檢討」不是說說而已,如果沒有列出具體的待辦事項與負責人,通常就會不了了之了。
以我現職公司為例,我們在每個產品線的大迭代的一週內,就會召開開發團隊(PM + QA + Dev)的 retro 會議,會議中會讓大家分享 “what we did well”(我們有哪些地方做得很好)以及 “What we can do better”(我們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最後再一起針對「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想解法,每個解法也會列出下一步&負責人,如此才能確保下一次不會碰到踩到一樣的坑。
結論
雖然講了這麼多,但一個 PM 的工作內容絕對不僅於此,所以即使做完上述這些,也不代表就能馬上得到對應的認可。
但至少,上面這些算是做好一個 PM 的基礎,有做到這些,多少能被當作一個「及格」的 PM,之後便可以隨著各種情境、突發狀況與產品屬性,持續將這些事情做得更快、更好、更完善,並且搭配自己與團隊的個性和工作習性,磨出一套最適合彼此的工作方式。
最後,雖然職場上有神人同事、也有豬隊友,但我還是樂觀地相信大多數人都是想把事情做好,所以如果對方有事情漏掉,我通常會先假設對方只是「不知道」或「忘記」,而非「怕事、想規避責任」,畢竟自己也菜過,很多事情也許對於老鳥來說是基本,但菜鳥不一定會知道嘛。
一般情況下,通常經過提醒後,對方通常都能把漏掉的事情完成;如果發現對方真的在躲責任,也有很多方式可以「提醒」,小至私下溝通、文件上標註對方,大至在群組直接點名負責人,或者找對方的主管反映。
可能會有人說:「啊我能說的都說了,但就是改變不了啊,我對到的 PM 就是一樣那麼雷!」,如果事情真的解決不了、向主管反映也沒用、偷懶不做事或能力不符的人依舊坐領乾薪,那麼很哀傷地,作為員工,該思考的或許不只是「人」的問題,而是公司整體的制度與價值觀是否與自己一致。
問問自己:「我真的想繼續在這樣的環境做事嗎?」、「繼續待在這個環境,對我是有幫助的嗎?(不論是金錢或經歷上)」,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因為這就是自己的選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去找個更適合自己的新環境吧~
瀏覽 3,61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