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創新趨勢 產官專家談台未來產業走向

記者/潘冠霖

AI時代來臨,科技人才議題不斷湧現,此次1111人力銀行攜手數位時代主辦「AI新世代 科技人才趨勢論壇」,希望藉由邀請產官各界專家的討論和分享,探討AI世代下科技人才的發展趨勢,及如何結合人工智慧與其新興職缺,打造產業結構未來式,更為將來科技人才帶來的挑戰做準備。

左起為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KPMG台灣所顧問部執行副總劉彥伯、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AIA)秘書長侯宜秀及生成式AI創新學院執行長李海碩。圖/1111人力銀行

1111人力銀行本次論壇也邀請到生成式AI創新學院執行長李海碩主持最後的對談,與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秘書長侯宜秀、KPMG台灣所顧問部執行副總經理劉彥伯,及《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等講者,一同交流從產官不同角度去看AI目前的發展,以及產業如何跟上這波人工智慧走向和趨勢。

李海碩詢問,隨著AI科技新時代來臨,尤其今年各式工具應用相繼曝光,人工智慧可以說是當今各行各業的「顯學」,在工作職場的許多方面都可以發現其蹤跡。面對逆不可擋的趨勢,將帶來什麼樣的新商機?從過往經驗中是否有哪些有趣的市場或產業觀察?

呂正華表示,過去很多報導,從數位時代做很多知識擴散,AI帶來的新商機,現在因算力、算法和資料可以做到許多事,回到許多生活中的應用,甚至各行各業也可以運用AI進行預測、結帳,節省工作的時間。

侯宜秀指出,AI帶來了2種商機,其中AI教育非常顯著,自生成式AI的導入後,有非常多新的課程和活動出現,這對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產業。其次,先前提及的AI產業,台灣目前比較能做AI+1 而不是純AI,要結合他們原來的產業再導入AI,在AI+1中間的連結就有非常多的商機。

劉彥伯表示,從產業觀點來看,KM是重點,產線很多參數判斷會影響,很難用SOP去寫清楚產線運作,而應用AI技術去投入產線自動化,可以慢慢累積數據,產生預測和決策的效果,潛移默化中把老師傅的經驗做整合。

黃亮崢指出,AI並不是一個新的事物,而科技每隔5、10年都有一些技術的突破,但不用害怕他們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就像從前網際網路對我們來說是新技術,現在我們把它當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不是被它取代。這些科技都不是新的 是因為那個技術成本時間到了 達成科技民主化。

李海碩詢問,市場環境動盪讓多數產業發生結構性改變 ,不只是外部產業環境、內部管理亦同,工作型態上的轉變、更是各個企業面對轉型的強大推力,同時也造成人事管理焦慮,作為領導者或內部改革推手該如何應對?

黃亮崢建議,所有公司在做數位轉型的過程,都要有個技術人才並同時能看產品和服務內容內外部流程,再去思考能夠怎麼改變;如果身為最高主管,一定要去看第一線怎麼工作,以前的技術到現在不見得適用。

侯宜秀提出2點,首先,所有成功導入的案例,幾乎都是由上到下,領導者必須有決心且願意投入資源;其次,組織也需要外力協助,有些重要的方法需要有經驗的人從旁輔佐。人工智慧學校非常在意「弄髒手」的學習方法,讓學員各種實作,但生成式AI讓實作的門檻降低,幾乎每個職位的人都能找到能用AI工具的任務,只要共學和協作,大家會一起走得快又遠。

劉彥伯表示,KPMG現在將所有資料都上雲,就不像從前害怕裝置遺失就弄丟資料,雖然資料的傳遞會受限,但年輕人很喜歡雲端的環境。他建議,對於知識密集產業而言,投資雲端技術是好選擇,不但不貴且可以很好保存知識。

李海碩詢問,如今AI可以做到的事情超乎過往所能想像,在未來AI應用中,哪些領域或產業將首當其衝、受到最大的影響?對於工作者來說,AI技術所造成的衝擊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習慣?企業導入AI應用後,工作者乃至領導者將面臨的挑戰?

呂正華表示,ChatGPT出來後這種取代的報導就到處都有,AI的發展當然可以簡化許多任務,這是工具的改變,AI像是多拉A夢和大雄之間的關係,依然是以人為本,不過時間可以省下來。目前數位發展部很多資料都是用雲端共筆協作方式,而數位產業署目前也在做產業資安化,可說各行各業都需要數位轉型。

1111人力銀行攜手數位時代主辦「AI新世代 科技人才趨勢論壇」,邀請各界專家一同對談,討論台灣產業及AI走向。圖/1111人力銀行

李海碩詢問,生成式AI的出現也造成不少工作者的焦慮感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各種人力報告、新聞的渲染下,擔心有一天自己將會被 AI 所取代。當AI技術的發展促使產業中的人力需求和結構發生變化時,業主該如何應對?未來AI人才需要具備哪些技能和素養?

劉彥伯表示,科技不外乎人性,二十多年前所提到的ESS (決策支援性系統) 在入口網站、YOUTUBE以及更多的影音社群媒體發展後,決策支援資料庫的豐富性變得更深度,取得也更容易,但客戶反而更依賴顧問,而顧問必須要學習科技的應用與保持一個開放的學習心態。

李海碩詢問,在人機協作的時代下,AI對產業的應用是否會引起新的法律和道德問題?能否分享企業或工作者在導入應用時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以適應於新的工作與創作型態?

侯宜秀表示,AI引起的法律問題非常多,而國際趨勢大概有三種,美國、歐盟和中國的模式。其中美國並非有真正規範,較像是基本法;歐盟則已通過《AI ACT》,預計2026才有可能實現,不過已有諸多企業聯署表示此法會影響歐盟AI發展;而中國非常有體系的做相關數據法律的訂立,去年通過全世界第一部法,接下來也通過生成式AI的法規。台灣是否要效仿這些過家去制定法規,這都是值觀察的。

侯宜秀指出,企業內部有幾件事很重要,首先是了解現在技術的限制,員工不需要真的懂怎麼寫程式,但要知道基本邏輯架構,而公司需要有基本教育去弄清楚AI的規範,甚麼能用甚麼不能,公司內部自己也要有規範。另外,她也提醒,不能使用ChatGPT查真實相關的事,因ChatGPT所答皆不能稱為事實,較接近「憑空胡扯」。

李海碩詢問,AI在生活中的應用只會越來越多,未來3至5年也可以說是人工智慧的關鍵,在自身的專業領域中,對於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哪些期望、所處的貴單位在未來有哪些規劃?

呂正華表示,國家會成立數位發展部,就是為未來的數位產業做準備,推動數位轉型,如何導入AI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目前數發部有個AI領航計畫,包含醫療方面的應用,以及台版GPT的研發,「在這百花齊放的時代,我們把技術做好、善用AI,就不會被AI取代。」

侯宜秀則說,AI民主化會給產業帶來衝擊,有用AI和沒有用的形成很大的落差,而人工智慧學校的初衷就是讓大家盡量迅速學會使用AI。她提到,未來還是有2個方向,首先是協助大企業訓練人才、與國際連結,其次是以「風火輪」等平台,協助中小企業導入AI,使其更快速跟上腳步。「怎麼樣的AI是對人類有意義的 其實就是以人為本。」

劉彥伯表示,KPMG會更站在客戶的角度來檢視提供的諮詢方式與工具,是否能夠因應未來的需要與變化,目前我們觀察到教育訓練會更多樣化,如實體、線上學習、虛擬實境到線上線下整合互動式的訓練模式;以及Open Source會越來越普遍,資訊科技的工具會越來越便宜;還有跨域的整合會更重要,未來連結性作得越好的企業越能夠創造價值。

黃亮崢說明,要去想學校為甚麼培育不出產業要的學生?因為學生看得世界和你看到的不一樣,你所思考的工作流程和模式,不代表未來其他人所思考的。我們若回歸原始觀察現在的社會,和學校現在學生看到的可能不同,未來人才在哪,我們就要將眼界更拓展至那。

瀏覽 989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