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事件 評估商業太空旅行風險

編譯/李寓心

人,總是想挑戰旅行體驗的極限。但隨著近日泰坦號事件的發生,全世界都在剖析這艘來自海洋之門公司的潛水器,(示意圖/123RF)

人,總是想挑戰旅行體驗的極限。但隨著近日泰坦號事件的發生,全世界都在剖析這艘來自海洋之門公司的潛水器,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同時,也引起人們對商業太空旅行的警惕,因為這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服務的客戶多為富豪,需乘坐在狹小的空間,前往遙遠的目的地,以及交通工具尚未被列入安全監管等。

根據報導,長期以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監管機構與美國航太公司保持著密切合作,負責發射前的安全檢查和頒發商業發射許可等。但實際上,FAA的監管力還是有其限制,因為2004年美國國會通過「商用太空發射修正法案」(Commercial Space Launch Amendments Act)後,禁止FAA對商業太空服務的乘客安全設立相關規範,以利提高太空產業的發展速度。後續該法案也三度延長至2023年10月,意味著目前太空旅行的安全性,全權由企業自行負責。

如同馬斯克的Space X、英國富豪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及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所營運的商業太空服務,即是在「知情同意」的制度下進行,自行承擔參與太空飛行可能會導致死亡或身體受損等風險。因為太空領域的經濟價值,根據諮詢公司Euroconsult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已超過4,600億美元,其中商業太空服務就佔有3,620億美元(約台幣11.2兆),光維珍銀河航班的一個座位,就要價45萬美元(約台幣1,300萬)。

儘管現階段FAA無法強制實施安全標準,但太空領域與商業深海探索的機制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太空船在飛行過程中,不會真正面臨迷失的危險,因為太空船實際上並沒有進入軌道,最後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地球;若遇到通訊中斷的話,可利用現有的大量追蹤技術,進行太空物體的定位。同時在發射以前,大部分的航太公司皆會公開進行多次的試飛測試,並強調對飛行安全的承諾。

資料來源:USA TodayJapan Times

瀏覽 1,262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