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 宇宙荒地中最孤獨也最飢餓
編譯/李寓心
在過去十年裡,天文學家不停在爭論星系合併的主要觸發因素,是否是從星系中剝離物質,將其匯集到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所造成。如今,最新研究表明,位於宇宙沙漠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擁擠區域的黑洞更常吞噬物質,對未來可有助於解釋星系大小,及其環境如何影響黑洞的行為。
根據報導,新的觀測發現,在被稱為宇宙空洞的沙漠星系環境中,有超過2萬個「飢餓」的黑洞,因周圍星際物質較少,降低了產生相互作用的可能,反而導致這些看不見的野獸,會更頻繁地「吃零食」。對此,美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James Madison University)的天體物理學教授Anca Constantin說道:「這一新發現,挑戰我們目前對星系如何演化的認知。」
宇宙空洞(Cosmic voids)本質上是「3D空間氣泡」的概念,其中一些橫跨5億光年,只含有少數星系,因此也被稱為「宇宙荒地」。而宇宙空洞被認為是構成我們宇宙的一半,並且共同擁有星係數量的20%,同時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銀河係也包含在一個球形空洞中,該球形空洞的半徑至少有10億光年,比普通宇宙空洞大了7倍。對此,研究人員補充表示,宇宙中其餘80%的星系,都誕生在更擁擠的區域,約有50到1,000個星系團擠在一起。
雖然目前星系的合併理論,缺乏對黑洞如何在星系中生長的具體解釋,但這些在宇宙荒地的星系,因缺乏鄰居而不會產生相互作用的過程,被認為是提供恆星食物所需經歷的。所以負責該研究的Anish Aradhey與其團隊,透過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收集近8年的數據,研究約290,000個星系的亮度如何隨時間變化,並從中發現超過2萬個隱藏的活躍黑洞,以深入了解在這宇宙空洞最孤獨星系中,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開始進食。
資料來源:SPACE
瀏覽 44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