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的學習提案|專家論點【鄧宗聖】
作者:鄧宗聖(國立屏東大學 科學傳播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藝術教育學會2023年研究編輯會議結束,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的高震峰教授帶著我前往捷運站準備搭高鐵回屏東。路上短短的十幾分鐘,高教授問我:「你們開始使用 Chat Open AI?」我搖搖頭,他接著說道:「我一開學就讓學生去問關於這堂課想要問的問題,把這些紀錄保留下來以後,我們經過一個學期再回來看這些答案」。雖然我還不清楚是什麼課?主題內容又是什麼?但高教授的提案我感覺到很有趣,他想嘗試透過數據找得到的資料去比較我們真正探索的歷程,比較裡面的差異?構成了一個人文社會與科技對話的提案。
這是一個有趣的提案,Chat Open AI 的發明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所面臨的不是像是打字、使用資料庫的學習,而是將它轉變成學習者的說寫工具的應用,甚至是學習思考的改變。過去,學習者必要去透過學校、圖書館等透過閱讀的方式來豐富自己對關注事物的敏感度,透過抄寫、找資料複印、筆記等方式記錄,將記憶的工作透過科技來分散智能,降低資訊尋求行為後龐大資訊的整理與分類。但是資料數據化、網路化之後,學習者可以直接利用行動設備連結網路,直接進入到服務提供者的資料庫中心,或國內國外提供的資料庫找資料,將聲音、文字、影像等各種訊息傳送到個人化設備的客製化介面做分類處理。教育工作者面臨不再是傳統的資料查找、解說等工作,而是對於這些網路資料品質的討論與驗證。
高教授課堂的案例,跳脫了大學端教授主導授課的思維框架,大學教授必須安排好所有閱讀的材料,但直接使用人工智慧的作法,讓學生可以透過對課堂主題產生的各種想法做發問,利用發問作為學習議題的設定,來回比較能夠搜尋到的資料與在課堂中討論的經驗事實之間做,呈現一件事情在「搜尋事實」與「詮釋事實」之間的內在樣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已經在網路的資料當作線索,如何揭發鮮為人知的真相?網路資料不是用來驗證的,而是等待我們驗證的,還有待我們師生在課堂中共同合作去探究。
我聽了高教授的創意提案,自己也躍躍欲試。
正好在20日,我執行國科會科普活動計畫抵達屏東縣的枋寮高中,跟我們計畫合作的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科等四科老師班級學生邀請做一個可以結合枋寮在地議題的探索。我也依樣畫葫蘆,使用了高教授的創意提案,請他們利用不同的網路資料庫,找出已經被寫進去資料庫、可以被搜尋到的枋寮,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從裡面去發現一個外人不知道、也還沒有人探詢過的枋寮。
瀏覽 1,06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