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起火不好滅 駕駛乘客自救常識解密

記者/陳士勳

近期全台許多縣市出現電動車火警案,也讓許多民眾對於政府規劃2030年採用電動公車、2040年汽機車電動化,感到不少擔憂,根據消防局分析,電動車所搭載的鋰電池,若發生起火後,會產生熱失控,使火災難以熄滅,且維持長時間高溫,因此無論是駕駛或乘客,都得熟知鋰電池、電動車起火原因,及如何滅火等常識,才能杜絕防範電動車的潛在危機。

電動車火災相對燃油車火災較為棘手。示意圖:123RF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表示,鋰電池雖改變攜帶式電器的電量問題,且被大量應用在電動車領域,但需注意鋰電池內部具有「高活性化學材質」,會使鋰電池商品在快速充電過程中,容易產生高溫,一不小心容易導致電池自燃、爆炸起火等風險,基於安全性,也將鋰電池列為強制檢驗商品,建議消費者使用具鋰電池的商品,如電動車,應認明鋰電池本體標有「商品檢驗標識」。

然而,即便電動車的鋰電池通過檢驗,並不代表危險性完全消失,台中市消防局指出,電動車起火原因較為單純,近代電動車大都採用鋰電池,而鋰離子的活性極強,只要充電不當、隔膜刺穿,及外力撞擊,就可能造成正負兩極短路,形成熱失控。

先前藝人林志穎駕駛白色Tesla Model X發生車禍,根據撞車影像顯示,當時林志穎因不明原因,突然自撞汽機車分隔島,接著車頭開始起火,間接說明鋰電池遭受外力衝擊,導致失火原因。而之前桃園客運修車廠的充電站失火,起火點為充電站左後方,也讓外界更加重視電動車的充電問題。

新竹縣消防局觀察,電動車火災具容易觸電、復燃、產生有毒氣體、腐蝕性液體外漏等特性,且根據研究得知,至少需使用75公噸以上水量,才足以初步滅火,對比國外大多打造大型水槽車,將燃燒車輛直接夾入水槽內靜置,以冷卻滅火,不過該方式使用空間大、水量多,加上台灣道路空間有限,大型水槽車較難符合國內實際救災需求。

依全台許多縣市消防局採取措施,以滅火毯覆蓋車輛,再將底盤冷卻器插入車輛下方,直接噴灑位於底盤的鋰電池,使其加速冷卻,藉此有效控制火勢,也減少人員接近搶救時的風險,待火勢撲滅後,再以擋水板包圍車輛,向內灌水,即可在現場快速建立小型蓄水池,將電動車靜置其中,防止鋰電池復燃。

綜合上述理論和常識,提醒電動車駕駛,若發現電動車有起火狀況,請不要猶豫,立刻帶離車上乘客,共同逃離車內,並報警處理,畢竟鋰離子活性特別高,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並非常人可以應付。

瀏覽 661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