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一步拉攏印度,從關鍵技術展開協同作戰|專家論點【Howie Su】

作者:Howie Su(產業分析師)

圖、國防技術是目前新冷戰時期的發展重心(資料來源:Tips Zone Turner)

所有科技都可能變成「準國防技術」

2022 年 5 月,拜登政府提出「美印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initiative on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y,iCET),提升雙方在政府、企業,特別是國防產業,與學術機構在關鍵技術的合作,雙方不僅強調特定技術如半導體、量子科技、高性能運算、人工智慧的合作,更強調技術在設計、開發、使用、管理時必須納入民主考量。而雙方的正式會議在2023 年1月底展開,美方代表包含商務部長雷蒙多、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而印度方則派出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宣告技術發展已經邁入「準國防階段」。未來只要被認為是先進科技的企業,從供給端到使用者,從創新到使用可能都要列入管轄範圍,另一方面,該協議也被認定是美國重返印太的重要里程碑,在日本、韓國、台灣開始防堵大陸後,印度應該也加入這條防線,預計未來中國受到的技術發展限制只多不少。

中國的反應是什麼?

目前尚未看到中國對這件事的劇烈反應,倒是比較多是希望荷蘭對半導體封殺時「多考慮供應鏈平衡、尋求合作」的說法,雖然艾司摩爾CEO認為中國面臨多國圍堵下只會更強調技術自主,但這條路目前看起來還是窒礙難行。怎麼說?2022年一整年,根據中國統計局指出,該國投入3.09兆人民幣於研發支出,細部來看,中國大數據相關專利申請總量居全球首位,佔全球50%以上、中國對資料中心的投資預計每年成長 20% 以上。但核心的半導體產業依舊無法「攻堅成功」,在美國與其他盟國制裁逐漸提高下,當前中國已有 80 家半導體公司發布去年財報,預告虧損者有 41 家,比重超過50%,雖然廠商說法多指出是下游需求與經濟疲軟問題,但似乎原因也沒這麼單純。中國能做的不多,雖然可以用天然資源與太陽能技術限制出口來對抗,但對其科技發展依舊無正向助益。近期美國商務部發出公告,要求美國公司不再向華為頒發技術出口許可證,全面封堵。

美印還要繼續做些什麼?

當科技逐漸軍事化後,其實也不難看出許多尖端科技原先出自於軍方實驗室,交給民間發展產業後,現在再由民間產業支援軍事發展,半導體跟電腦就是最佳案例。現在,美國與印度雙方的軍事工業準備展開合作,例如通用電氣公司要求與印度業者聯合生產噴氣發動機、加強長期研發合作,確定海上安全和情報監視偵察(ISR)操作技術、連接美國和印度的國防新創企業;在半導體部分,由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SIA) 與印度電子半導體協會 (IESA) 合作組織的工作組,先以人才、研發兩方面著手,同時協助美國企業到印度設廠。比較值得注意的項目是太空領域合作,美國的軟硬體加上印度軟體人才,對於太空產業發展助益不小,NASA與ISRO(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正共同啟動太空人培訓,以及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CLPS)領域的合作,已在未來太空競爭中制霸中國。

美印的軍事領域合作意味濃厚,印度正在積極改善基礎設施與調整法規制度,以便更好吸引外商,而美國原先正苦於印度不願意對中國態度直接表態,在這次的iCET協議後,基本上也確定雙方合作基準:前瞻技術與國防。日本在半導體上合作、菲律賓讓美國重新駐軍、印度也強化合作下,第一島鏈到南海的防線正逐漸成形了。

瀏覽 72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