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的餐盤與碗筷?科學家探索3D食物列印可能性
編譯/高晟鈞
經過科學家多年的努力,3D列印技術已經逐漸成熟,應用範圍從衣褲、鞋子等服飾商品到模擬器官組織來幫助醫生進行臨床試驗;3D列技術無疑在科技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不論是服飾或模擬器官,應該都還未脫離大眾普遍認知的技術範圍內。那你知道3D列印也可以打印出可食用的餐具與碗筷嗎?近期,Adam Watson和Ziynet Boz教授重新定義了3D打印技術,開發出了一款可以從不同噴嘴尺寸的圓柱體,噴出像是馬鈴薯泥的3D食物打印機。
這項技術體現出了許多優點。例如,對於有吞嚥困難或障礙的患者而言,通常依賴半流質或是柔軟的食物,例如優酪乳、馬鈴薯泥或是搗碎的蔬果。但這些食物的成品大多使人食慾盡失、倒盡胃口。而使用3D食品打印機,可以透過將搗碎的胡蘿蔔泥,還原成原來的形狀或是其它菜餚裡所呈現的形式,來提高患者的胃口。
又或者,3D食品打印機可以生產出,給予較為落後的地區或是用於戰爭與飢荒期間的脫水食品。另外父母也可以透過混和不同的食物來源,利用3D食物打印機製作出一份可口、且營養均衡的食物給孩子吃,避免了孩子對看到實體花椰菜、苦瓜等食物後的抗拒。
最重要的是,將麵包、馬鈴薯甚至白飯等主食製作成餐具與刀叉,除了可以不用洗碗外,也減少了浪費水或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環保性。
儘管3D食品列印機仍在開發階段,還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作者正積極地讓學生們參與到這項開發計畫當中,相信經過優秀幼苗想法的碰撞,可以實現更環保且進步的未來。
資料來源:TechXplore
瀏覽 92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