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最核心的作用:「資料存證」
作者:楊吳泉(義守大學 智慧網路科技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我預期發表區塊鏈這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這篇文章我們將從區塊鏈發展與基本特質說明,結論點出區塊鏈最核心的一系列文章作用 – 資料存證。
區塊鏈發展
2008年底,目前為止未明真實身分的神祕者中本聰(Sotoshi Nakamoto)提出了被奉為區塊鏈白皮書的文章:《比特幣:一種對等式的電子現金系統》,規劃了一個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方式。面對2008全球金融海嘯,歷經2013年阿根廷通貨膨脹、停止外幣兌換,加上2017年開始檔案勒索病毒的肆虐引起的比特幣升值,馬斯克2021分享加密貨幣資產價值及2022年加密貨幣交易所倒閉事件。我們逐漸發現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只是技術,也逐漸形成文化,挑戰許多現有制度與觀念。
隨著區塊鏈日益普及,除了比特幣外,以太坊、IOTA、…等許許多多不同型態區塊鏈架構也不斷提出,令人眼花撩亂。應用上,除了電子交易外,也包括智慧合約應用(此處智慧無關人工智慧,而是指合約動作可以自動執行)、物聯網應用、版權保護等資產平台的各式各樣分類。給許多人一種重要但虛無飄渺的感覺。
本文希望藉由作者觀察讓大家更了解區塊鏈核心功能,刺激大家思考討論。
區塊鏈特色
區塊鏈採用密碼學數位簽章、雜湊、具有特徵的雜湊以及點對點網路等重要技術,因此具備去中心化、共識機制、防止抹滅或竄改、時戳(可以想像成具備前後順序)等基本特性。
為什麼具備去中心化呢?可以想像有一本可以共同維護帳本,大家可以上去記帳,問題是我們怎麼會相信其中的內容是正確的?是不會被刪除的?大家是願意去記帳?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項:
- 採用數位簽章,可以驗證交易者(或資料上傳者)確實認同資料內容,具備密碼學上資料完整、不可否認籍身分認證(區塊鏈上匿名應該說是不具實名制,使用者還是有不具名帳號)等特性,這些具備數位簽章的資料,是可信的。
- 採用具有特徵的雜湊,為了維護帳本正確,大家有共識,除內容具備數位簽章特色外,上鏈資料要保持正確不被刪除,必須對於資料有提供保護,不會被輕易修改或刪除(共識機制),如同我們存摺一樣的效果,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的機制保護,讓記帳者必須費一番心力才可資料上鏈,卻可被簡單驗證是否正確。因為如此,修改上鏈資料具有一定難度,當然共識機制探討是一個重要研究議題。
- 採用區塊鏈結,資料鏈結後,形成一個整體,修改每一個區塊,都必須考慮之前上鏈的區塊,困難度更提升,也不容易直接刪除一些區塊。
- 採用點對點網路將帳本分散到各節點,足夠的節點可以造成更穩定可靠的帳本,更加去中心化。
- 採用獎勵制度,讓大家有意願記帳,尤其獎勵夠大時,目前比特幣每正確上鏈記一次帳,可獲得6.25比特幣,直接記錄在帳號,比存在交易所可靠多了。因此這類工作量證明的共識機制,大家習慣叫挖礦。
資料使用週期
就上鏈資料而言,我們可將區塊鏈上鏈資料使用週期分成上鏈前認證、上鏈做存證、上鏈後使用需驗證三部分:
- 資料發證:不管是交易、契約、各類證書,這些「資料」上鏈前都必須數位簽章,這個動作很像發證書,發證者須有明確身分,但不一定是上鏈者。
- 資料存證:已認證資料上鏈的目的,主要在於具有良好保存效果,一個結構良好的區塊鏈如同一個非常可靠的保險箱,確定證書不會丟失。
- 資料驗證:存證資料上鏈後,使用時必須要做驗證,區塊鏈架構提供一個容易驗證的架構,實施方式也是一個值得探討議題。
綜上所探討,區塊鏈最核心作用是提供一個良好的資料存證架構,不管是在交易、契約、證書或是其他資料概念上,這個核心作用很重要,值得我們細思所衍生的各種應用。
瀏覽 1,01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