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科技業被裁員的那兩個月
記錄一下人生踏入社會後,第一次被裁員、領失業救濟金、到找到工作的心路歷程,希望能夠分享一些能量給那些跟我有相似經歷的人。
背景
座標:西雅圖
年紀:27
學歷:UCLA資工系學士
工作經歷:將近五年,前四年在微軟當軟體工程師,因為有個創業夢,也特別熱愛金融,自學通過三輪 CFA 考試(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許金融分析師),後來跳到一家種子輪的 fintech 新創當 tech lead。
從今年年初開始,烏俄戰爭、金融市場、通貨膨脹等等,一連串的壞消息接踵而至。科技業大公司(Google, Meta, Microsoft) 開始凍招,曾經的明星企業開始裁員或臨時取消offers(Robinhood, Coinbase, Snap),整個科技業人心惶惶,但那時候我還是覺得自己應該很安全,因為 CEO 說投資人會長期支持我們。然後過了沒多久,我的公司開始有一段激烈的政治鬥爭,投資人開始懷疑 CEO 的執行能力,再加上大環境,於是融資變得非常困難,公司開始裁員。我倖免於第一波裁員,但下個月我就出現在名單上了。
第一時間其實我是感覺到如釋重負,因為最後那幾個禮拜,公司常常有新的政策變動,我已經感覺到非常疲乏,也看不到公司方向。第二波裁員把公司只留到剩五個人(原本公司規模有20幾人),因為薪水快發不出來,被留下的都是剛剛畢業的初級工程師。我反而慶幸自己沒被留著,因為其他比我更資深的都走了,剩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爛攤子。
唯一我最擔憂的就是我的經濟狀況,在過去幾年,我一有錢就拿去投資,所以大部分的錢都是在流動性低的資產,身上沒有多少現金,每個月還有一大筆貸款要還。而公司也因為沒有資金,只有多給兩個禮拜的薪水當作資遣費。後來很慶幸我同事告訴我可以去申請失業救濟金,這大概是我第一次切身體會,有社會保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當天晚上我打給那些曾經被資遣的朋友,問他們當時的心情。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說被資遣大概是他們職涯上發生最好的事(一個後來在 Airbnb上市前入職,一個後來去了麥肯錫),但最重要的是心態千萬不能崩潰,要按時睡覺、吃飯和運動。這些故事在那時給我了很大的希望和激勵,因為讓我知道我不是唯一有這些遭遇的,而我可能會因此有更好的機會。
調整完心態後,隔天我開始丟簡歷。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痛苦開始。
附註:我其實一直對於寫程式沒有很大的熱忱,我非常猶豫我是否還是要再繼續找工程師的工作。因為有一些產品和管理經驗,我也許還可以走技術產品經理(TPM – 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或是當主管(EM – Engineering Manager),但我不確定我的履歷能不能拿到那些職位的面試。於是我訂了個策略,我前兩週申請三種職位(工程師、產品經理和主管),我給自己一個停損點,如果在兩週之內沒有收到任何的TPM或EM回覆,那我就繼續找工程師的工作,畢竟我還有很大的經濟壓力,我的存款和失業救濟金只能夠我支撐兩個月。
第一週 (石沈大海、修改簡歷和準備面試)
我開始拿到一些工程師的面試邀請,但 EM 和 TPM 基本上石沈大海,或是很快收到感謝信,於是我開始修改履歷,並開始準備 coding 面試(刷 Leetcode)和系統設計面試(System Design)。
第二週 (被人資拒、放棄TPM)
工程師的技術面試全部失敗,對我有些打擊,而且還都是名不經傳、薪水低的公司,但我知道我還沒進入狀態,一樣繼續刷 Leetcode。
EM 和 TPM 開始接到一些人資打來的電話,但過沒幾天也是石沈大海,或是感謝信。這個時候我知道也許我的履歷是有機會的。
我也得出結論,如果我走產品經理,因為我沒有太多經驗只能從初階開始,薪水還會更少,於是我接下來都只投主管職了。
第三、四週(花錢訓練 EM 面試)
履歷過關後,我發現我面試連 HR 電話面試都過不了,我了解到主管職需要的不只有技術能力。於是我請了一個教練(一家知名金融科技上市公司 Square 的總監 Direct of Engineering) 來幫我模擬 EM 面試,一個小時 $200 美金,我分期付款上了三堂課。這個對我成效很大,我開始漸漸通過 EM 的第一輪人資的電話面試了。從中我也發現,高管在美國科技業大多都是白人或印度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在華人社會中,你的技術越好,就代表越強、越可能升職。但實際上,管理跟技術是兩個不同能力,能夠升上去的,很多未必是技術能力最頂尖的,而是人際關係以及領導能力特別好。
第五週(EM 第一輪被拒)
通過人資面試,接下來就是和 Hiring Manager 第一輪面試。這週有一兩個開始拿到 Final Rounds,但大部分第一輪還是被拒。
第六、七週(開始有起色)
大多公司的面試題目開始大同小異,我也漸漸回答的滾瓜爛熟,面試時非常有自信和強烈的氣場,開始過第一輪並拿到 Final Rounds。有些公司也通過了Final Rounds(最後一關平均每一家公司是 4-5 場面試)拿到了 offers。
第八週(風水逆轉)
到了後面,我時間越來越排不上,所以變成我在拒絕公司的面試邀請,也開始取消其他 Final Rounds。而那些給我 offers 的公司,也不斷的加碼薪水和股票/期權,終於風水逆轉了。
我統計了一下,過去這幾週,我總共跟 36 家公司面試(2 個產品經理職, 14 個工程師職, 20 個主管職),打了上百通電話和視訊。被拒絕的大多集中在第一個月,後面成功率飆升。最後拿到了八個 Final Rounds, 五個 Offers。
Offers 分享
工程師:
Amazon (L6 被 down leveled 成 L5)
Indeed(申請 EM 但因為年資被降到資深工程師)
工程師主管:
高盛領投的 C 輪 fintech, 公司規模 400 人,估值十億美金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領投的 C 輪 fintech,公司規模 200 人,估值八億美金
Greylock 領投的 B 輪 fintech,公司規模 100 人,估值兩億美金
最後糾結了一陣子,因為亞馬遜跟那家 A16Z 投的 C 輪新創,年薪給的分別是 $37 萬美金和 $37.5 萬美金(註:新創給的薪水 pre-money valuation 是 $37.5 萬;post-money $61萬。不過這種喊價看看就好,因為是新創。他實際底薪是一年 $24 萬美金,$1.5 萬簽約獎金,其他都是 paper money,還是要看最後能不能上市或被收購)
以前都以為公司選錢多的就好,但實際上在選擇時,真的會猶豫。後來想想,工作真的要選擇有熱情和感興趣的,不然即便錢多但自己不喜歡,最後也有可能待不下去。所以後來選了那家 B 輪公司,即便是五家裡面錢最少、規模最小和福利最不完善的,但他們的領導團隊和背後的風投非常的強,也覺得未來我個人和產業成長幅度會更巨大。
這次的經驗給我心態帶來非常大的改變
- 要永遠保持謙虛和同理心,你不可能一輩子都在雲端上,人總有可能有意外。對任何人都不要太刻薄,因為你不知道他在經歷著什麼。
- 不要把「拒絕」跟你的自身價值掛勾。拒絕只是代表你和那家公司在這個時間點不適合,往正面想,你也得到了一個面試機會,可以看看自己在這場面試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 處理情緒。當時被拒絕太多時,負面情緒開始影響身體,我開始胃痛。我意識到壓力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事情,我前期有一半的時間在準備面試,另一半的時間在看心理的書,推薦戴爾卡內基的「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後來有個朋友安慰我時說,「你要這些不適合你的機會趕快關門,讓適合你的機會開門」,這在當時給我很大的鼓勵。
- 財務上不要過於激進。以前的我只要帳戶上超過一定金額,我就睡不著覺,覺得通膨會吃掉它,於是都把他們拿去投資。今年四月份因為估計錯誤,補繳了一堆資本利得稅,幾乎把我的緊急預備金消耗殆盡。這次給我很大的教訓,失業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平常不能只有投資,還要有儲蓄的習慣。
- 投簡歷時不要妄自菲薄。我投的主管職都要求 7-8 年的工程經驗+兩年以上的管理經驗,我也有很多條件沒符合,但我不管怎樣還是投了,也拿到面試和 offers。有一個獵頭告訴我,「如果你符合所有的工作條件,那你可能就 overqualified 了(資歷過高)」
- 專注熱情。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通常可以感受到你的熱情。我對金融業特別感興趣,所以才額外花了一千小時、自費考了 CFA。面試金融科技 ( fintech ) 公司時,我基本上不用怎麼準備就可以侃侃而談,也非常有自信。相反的,我對人工智慧或醫療沒什麼興趣,而我在面試無人車和醫療科技公司時,實在裝不出來我很興奮,大家都不是笨蛋也看得出來,最後當然也就沒什麼好結果。
面試
當年剛畢業時面的初級工程師的題目通常只有考算法(4-5 輪),但資深工程師開始會加入系統設計(1輪系統設計、3-4 輪算法),而主管則會更加重領導經驗(1 輪系統設計、1 輪算法、2-3 輪領導力)
算法刷 leetcode 就好。一開始有點不習慣,因為疫情後都是用視訊面試,很常要讓你運行程式,要在短時間完全沒有 bug 蠻有壓力的。想當年都是在現場用白板寫不用 compile…
系統設計可以看看 Alex Hu 的 System Design Interview。我準備了將近 20 道經典題,比方「設計股票交易所系統」、「設計 Google Maps」、「設計 Facebook」等等,基礎的分布式計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知識很重要。
領導力問題就是要多練習,以及準備十幾個故事:我常被問到的問題有,「你資歷那麼淺如何建立威信去帶 20 年經驗的工程師(staff/principal engineers)?」、「你是如何栽培你的下屬(career development plan)?」、「你面對績效不好的員工時是怎麼處理的?」、「如果產品經理先跟客戶保證你的團隊只要6個月就能夠完工,再來告訴你deadline,但你卻發現實際上需要2年的開發時間,那你會怎麼做?」等等。這些問題通常可以分為四大類:團隊管理、績效管理、招聘、和跨部門合作。問到最後其實都是那些問題,但一定要事先準備,當場唬爛很容易看得出來。
感謝看完到最後。最後我想說,這個漫長過程中,你會被屢屢拒絕,你的自尊會受傷,但你會從中學習,然後一點一滴的變強。痛苦會過去,但成長一定會留下,加油!
瀏覽 3,15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