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對區塊鏈的期許,當時提出了 7 種問題值得思考|專家論點【黑貘】
2015 年當時因為「政治」的關係,跟一群從事「社會工作」的人,看上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計劃,我們想要透過類似分散式系統概念的區塊鏈將敏感的資料永久保留,而不會受到任何由上而下的單一威權所影響,認為這是一個能夠解決資訊霸權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當時對於面臨這樣問題最大的挑戰是中國對香港持續打壓的新聞自由,而七年前並沒有人相信香港的自會如此崩壞那麼快,也不知道架構在這樣「區塊鏈」的數位貨幣有了超乎預期的震盪。
這邊是一張在當時所拍攝下來的聚會照片,當時的講題是:「用 Blockchain 來看民主共識的可能性」,包含我自己以及在座的人,在當時應該對區塊鏈的未來充滿期待,我很確定當時想到的不只是對社會改造的可能性,更希望有著對內容產業未來的期許。
在七年前那時,有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 數位串流服務的 DRM 要如何管理?有可能透過區塊鏈的方式,做為擁有權的認定,而不是被綁死在平台嗎?
- 區塊鏈可以創造一個用數位需擬的方式,來證明實體存在的唯一性,就像是書與 DVD/CD,若能夠透過區塊鏈來證明這樣的 DRM,可以做為平台的可攜性嗎?
- 即使用類似挖礦的方式加入了「稀少性」,讓理論上的確可以無限複製與擴張的數位有了限制,這樣的限制,可以模擬類似金本位的「貨幣」,但這樣對社會是對的嗎?會不會產生另類的投機市場?
- 若身份(Identity)放在分散式的區塊鏈,雖然做實體的轉換仍需綁定,但本質是否可以取代中央式的認證,而有好的隱私機制或是讓生活更便利?
- 即使面對「國家級」資源的挑戰,區塊鏈真的能夠讓資訊有好的「永久保存機制」嗎?或是可以透過雙鏈來避免問題發生?
- 這樣的維護成本如此高,對於可能資源匱乏的地球是可以承受的嗎?或者,若是有大規模的電磁災害是不是更不可能挽回?
- 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技術發展,能否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文明與文化,讓人獲得更大的快樂與降低限制,甚至在資訊的透明與流通能夠獲得保障?
上面這幾點,有些是願景、有些是擔心,有些是我們人民該做的,有些甚至是要集合產業與公司一起來達成,那時候大家對於區塊鏈是既期待又擔心受傷害,覺得這可能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也有可能無疾而終,但最大的問題是,這又對社會有甚麼「貢獻」?
這個貢獻應該是甚麼呢?至少應該架構在一個「價值」,而這個價值當然不是指金錢,而是在於讓人可以「享受或享用的 Enjoy」上,也就是若這個所謂的「存在」只是種「證明」,甚至只是種「交易」,這種價值又是為何呢?
不否認的有人一定會說,像金錢(加密貨幣)本身也是無法「享用」,或是藝術品(NFT)本身也是無法「享受」,即使不是實體而是虛擬,會有什麼樣的問題產生嗎?
其實這樣是有問題的,貨幣若無法有足夠的穩定,價值不能有過高過低的變化,這樣的貨幣成為「交換」的核心是沒問題,但目前的加密貨幣變成一個做為「投資」的工具,其價值相當不穩定,做為一個「物質價值交換系統」是不好的,但若真的要讓加密貨幣除了能夠實現「去中心化」與「透明化」,還有其他機制需要補足。
更不用說 NFT (Non-Fungible Token) 了,原本的確可以成為 DRM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的基礎,但最後的「可用性的平台系統」無法支援,最後原本的 Proof of Ownership 變成無法「落地」,當中也包含最終的使用平台只有一個的時候,也跟本不需要去中心化的分散系統來實現。
另外,當時對區塊鏈的期許是在面對「威權體制」時真正去中心的分散式資料儲存方式,能否對自由社會有所貢獻,事實上當時在我們身旁做的最認真的是「香港」的反威權自由民主運動,但最後運動在面對國家級暴力也是無能為力,這也不勝唏噓了…
七年過去,FTX 在一瞬間垮台,回頭來看「現實社會」對區塊鏈的種種作為,似乎並沒有表現出人性對未來更好的一面,只有表現出貪婪的一面,這些都是社會的人性,畢竟無論如何,虛擬的世界都無法脫離現實的社會。
瀏覽 1,54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