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林昱成車用智慧電子避震系統3大優勢 助攻台灣打入全球供應鏈
逢甲大學自控系林昱成副教授帶領團隊成功研發一套「全國產化之智能電子避震系統」
台灣自駕車次系統研發成果再跨一大步!國科會推動「自駕車次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專案計畫」,由逢甲大學自控系林昱成副教授帶領團隊成功研發一套「全國產化之智能電子避震系統」,為國內自主研發的第一套智慧電子避震系統,透過AI感知與決策控制,能即時辨識車前道路缺陷,並搭配主動避震系統以進行動態調整,有效改善乘載舒適性及行車穩定性,且相較於國外其他避震系統,成本僅需三分之一,更可助攻台灣車電產業打入全球車輛產業供應鏈。目前相關技術已實際導入Nissan等系列市售車種,預估產值達7.5億。
產學跨業合作 完成台灣第一套道路舖面缺陷資料庫
馬路坑洞、補丁、積水等道路狀況,對於駕駛而言可是行車的一大風險,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及車體的損壞。林昱成副教授帶領逢甲團隊與北科大、中原大學共6位教授,同時與奇美車電、奕兆綠能、思渤科技、品秀科技AirRex及開發工業共同合作,成功運用AI影像感知、嵌入式系統、強化學習控制決策、空氣彈簧、電磁閥可調阻尼、多剛體車輛動態建模等不同領域技術,針對車前道路缺陷進行辨識,使避震系統能自行適應不同路況進行動態調控。除此之外,研究團隊更建置完成第一套台灣特有道路舖面缺陷資料庫,其避震系統更通過ISO-2631-1乘坐舒適度法規測試。
嵌入式技術為關鍵 市場導入耗時
林昱成表示,計畫包含道路缺陷影像辨識系統、智慧電子主動懸吊系統、及車規嵌入式系統三大技術。當中最重要的技術莫過於實際導入實車搭載與功能測試。為了能減少實車測試上的複雜性與危險性,故需先藉由虛擬環境與車輛動態模型的建置,以提供演算法設計、初期驗證與可靠度驗證等,最後才能真正導入實車,完成實車的功能測試。從初期演算法設計與測試(SIL)模擬仿真測試、中期整合車歸嵌入式系統的硬體迴路(HIL)測試,到最後的實車搭載與測試。光從研發到導入市場至少得耗時4年之久,以確保系統的可靠性及耐用性,這是開發系統必經的過程,也是必須面對的難題。
精準辨識、可靠控制、價格優勢
研發歷經重重關卡,但逢甲大學林昱成帶領的團隊仍突破重圍。林昱成指出,智能車用避震系統採單鏡頭AI視覺感測,在時速100公里以下,可即時辨識20公尺內的坑洞、減速坡、人孔蓋、伸縮縫、水坑、積水等6種道路鋪面缺陷,並可廣泛運用於轎車、SUV、客運巴士、中大型貨車、聯結車,兼具「精準辨識」、「可靠控制」、「價格」等競爭優勢。
商機無限 挑戰創新
根據高盛證券推估,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自主駕駛軟體產值將從2021年的24億美元升至2030年的700億美元,其商機無可限量。
目前合作業者奇美車電載市售車種產值預估達7.5億元外,團隊更衍生多項產學合作,金額累計超過640萬元。研究成果提升台灣AI創新應用領域,並可帶動車用軟硬體整體商機,除轎車、休旅車、客運巴士、中大型貨車、聯結車,亦有客運巴士、沙灘車等業者洽談合作中。
談到成果應用,林昱成副教授一則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台灣有相當充沛的研發能量及優秀人才,但憂心的是國內並無大型車廠提供足夠資源及市場支撐力道不足。此外,如何從既有潮流中挑戰未開發的創新研發,將是未來產官學各界專家深思探討的議題及努力的方向。
瀏覽 1,39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