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亞洲網路科技發展/東南亞電商「煉金石」新加坡的起飛與墜落

電子商務市場被視為疫情中逆轉東南亞經濟局勢的關鍵,日本企業 Gunosy Capital 常務董事石川俊也認為,東南亞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會將全球資金流向東南亞。其中,為多數人看好的新加坡,更成為東南亞新創公司與電商公司的「煉金石」;新加坡冬海集團(Sea)創辦人暨執行長李小冬更曾表示,數位化使疫情具有正向意義,並振興東南亞經濟。然而,儼然成為電子商務「兵家必爭之地」的東南亞,似乎正面臨瓶頸與衰退。

東南亞電商「煉金石」新加坡的起飛與墜落(示意圖:123RF)

電商市場在快速成長的趨勢下,也帶來巨大的損益。2019年起,冬海集團始終面臨赤字的不穩定淨收入態勢,股價也在今年從巔峰下降80%;此外,該集團也開始裁減人力以及暫停對外招募的工作,包含東南亞勞力市場本身;其全球布局的計畫也被迫叫停:拉丁美洲的智利、墨西哥與阿根廷,歐洲的波蘭、西班牙,其中法國更是在進場五個月後宣告退出。

在新加坡起步的 Grab 執行長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陳炳耀,在今年歡慶成立十周年的同時,從起初十餘位司機組成的叫車平台,轉瞬間已經擁有500萬司機與陳炳耀共同慶祝,也於近幾年「返鄉」進軍馬來西亞,投入叫車服務以及外送服務。然而數據顯示,自從 Grab 在2021年上市後,至今股價已經下跌80%,其對應策略並非持續擴大市場、增加市占,而是深化與現有客戶的關係,於今年4月到6月期間斥資3.11億美元在顧客獎勵金,但也導致5.72億美元虧損。

新加坡政府今年上半年也開始聚焦於「零工經濟」,確保諸如叫車平台司機、外送平台外送員等地零工勞工的權益,未來若是相關法規順利上路,會使相關工作者獲得更多的安全保障以及工作權益,但是相對地,也會令相關平台母公司的成本增加。此外,對於外資的依賴也是一大問題,像是東南亞最大通路電商 Lazada 長期以來仍然無法擺脫來自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的資金挹注與對其之依賴。

因疫情加劇而起飛的東南亞電商,是否會在全球疫情降溫後而持續高飛?可以先就以下幾點來剖析當前東南亞電子商務面臨的瓶頸以及逐步衰退的窘境。

一、單純將模式搬入市場

相較於東南亞電商市場,中國大陸在該市場發展已經早於東南亞至少五年以上,東南亞市場也時常被譏諷為美國矽谷或是中國電商市場的山寨板或是純粹抄襲,並沒有將商業模式與當地民情加以融合。以 Ezbuy 為例,該電商平台出現之前,新加坡居民在淘寶的購物程序中除了需要面對幣別的差異外,仍要處理相當複雜的海關與物流程序,而 Ezbuy 則是看準該痛點而誕生,為消費者提供從下訂到簽收中間流程的所有服務,然而如今卻已經乏人問津。

二、中美對抗以及疫情回溫

在疫情逐漸回溫的態勢下,全球的經濟模式也逐步地恢復至以往的局面,消費者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到實體通路進行購物;然而在此之前,對於電商的依賴以及電子通訊等晶圓的需求,也造成中國與美國之間已經將半導體等科技技術,列為國家安全層級的技術產物。在電商需求放緩、中美科技爭霸等壓力下,長期保持中立的新加坡也對於中國人才、技術發出訊號;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顯示,67%的新加坡居民對於中國持有「有利益」(favorable)的看法,對於美國則是只有51%。

三、獨角獸估值增加導致競爭力上升

由於新加坡先天與後天對於電商環境的優勢,吸引多數東南亞電商與新創公司前往投資,近年來也讓這些被稱為「獨角獸」的新創公司市值不斷飆升,同時近年東南亞電商已經逐漸成為僧多粥少的狀態,更使得新加坡電商之間的競爭力不斷飆升。從數據面檢視,2021年新加坡風險投資基金總額為248億美金,是十年前的120倍,融資基金部分更是成長16倍;截至目前為止,2022年的風險投資基金較去年相比已經成長24%。(編譯/戴偉丞)

資料來源:Nikkei AsiaNikkei AsiaNikkei AsiaNikkei AsiaNikkei AsiaNikkei AsiaNikkei Asia日經中文網日經中文網日經中文網Macrotrends

瀏覽 88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