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業 PM 常見的三個迷思,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專家論點【Mr.T】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這篇文的內容或許不是如此討喜,確確實實的存在於這世界上的多處角落。看起來是軟體業 PM 的勸退文,換個角度想,是讓我們更深度思考「自己為何要當軟體業 PM」的文章。
常見迷思
一、薪資水平與成長幅度
筆者由於是理工科系畢業,過往不少有很多學弟妹準備畢業之寄託人問我 PM 職涯,殊不知第一句話往往是「薪水天花板多少」,「蛤怎麼會那麼低」之類的話語。
最多人關心的莫過於「錢」,這邊我們不能透露業界的薪資水平(畢竟通常靠你的能力來談薪水),可提供首要思考的是「你的薪資」通常來自於「這間企業、產業夠不夠賺錢」。
畢竟台灣還是以半導體與硬體業發展為主,老實說薪資水平確實沒有比較高,硬體業的薪資很多來自於獎金、軟體業的生態通常是只有「年薪」。因此,如果你是追求金錢的 PM,建議往海外或是更重視軟體產業的國家去發展會更好。
賺錢的確很重要,有些人寧願工作前五年努力賣肝賺錢,之後再好好思考做什麼事情,取決於每個人當下人生階段的重要性與價值觀不同。唯一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剛出社會的幾年,工作習慣與價值觀通常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的關鍵。
當然並非當 PM 就無法發大財,換個角度想,人未必只有金錢,你的健康、你陪伴重要家人伴侶的時間,這些都是金錢無法取代的。用犧牲現在的時間換取未來的時間嗎?失去的時間往往無法挽回,看看一部老電影「命運好好玩」,就會知道孰輕孰重。當然這邊文章還是不會講金錢不重要,而是你的「價值觀」。
二、職涯發展路徑
軟體業的 PM 成長空間絕大多數取決於這家企業是落於什麼產業,以及是用業務、技術、產品為導向來發展公司策略。通常我們會看到技術專案經理、系統分析顧問、產品經理等等。這些選擇還有個關鍵點是個人偏好 IC ( Individual Contributor 個人貢獻者) 還是 Tead Lead (帶管理職),無論是哪種分類,都沒有高低之分。而終極目標是什麼呢,可以是顧問、CEO、COO,或是自行創業,也有的朋友選擇更面向市場的業務。
就筆者的觀察而言,職涯發展往往越靠近「金錢」、「數字」可以越有發展,企業必須盈利必須養活公司眾多家庭,如何靠著你的產品或專案跟營收掛鉤,幫助公司賺錢,當然就會被老闆重視。這些職務怎麼來嗎?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可以確定的是,不是每天埋頭苦幹只做功能的 PM,而是思考這個產品為何而生,產品路線圖在哪裡,客戶為何而買單,用戶是因為什麼指標才留存才購買才雇用產品,平時的關鍵思考不可少。
三、工作型態
由於軟體業的生態系取決於企業有多了解如何分工,因此每間公司的權責範圍都不同,每日每月工作類型該怎麼拿捏,除了被決定以外,自己該如何拿到主導權反向要求公司,這是軟體業有別於硬體產業的很大操作空間,說白點就是很混亂的職掌,說好聽點就是自己決定自己是什麼。當然,這更是取決於跟企業文化、企業政治是否契合。
再來,因為軟體業的產品特性,遠距工作十分常見,這可能是對於很多同學來說滿重要的吸引力。遠距工作通常代表工作時間彈性、工作地點彈性,相對的風險是,自己必須長期面對少人社交的工作型態,同時必須要有強大的自制力,才會適合遠距工作。多數人以為如此嚮往的工作型態,殊不知疫情間的「示範遠距工作」,確認不少人對於遠距工作卻步。或許,看似美好的優勢,因為個人習慣可能也是劣勢。
結論
這些常見的迷思,我們可以藉由專家分享更知道自己是否合適,無論自己是剛入社會、或是有經驗的專業工作者,為了平衡工作與生活,都是時時刻刻必須思考的點,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關鍵點為是否足夠認識自己、自己的動機為何、對於現階段的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
期望我們都能在職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瀏覽 3,09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