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企業級別 LowCode / NoCode 平台的價值
圖文/金天
為何會寫這篇文章?
在這之前,我寫了幾篇關於在街口內推行的 LowCode / NoCode 文章,但原來仍然有蠻多人並不知道 LowCode / NoCode。
根據 formstack 調查,高達 82% 的人對此一無所知,但我並不意外。
就連工程師,也有很多人對此了解不多,甚至有些人出現「抗拒」的表現,這或許跟這個技術所達成的目的有關,因為它或多或少影響了工程師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另一方面,這已成趨勢,就如同我們現在逛網拍,每五個網拍網站,就有一個是從這類系統產生而成的。
所以我想藉由這篇文章,希望能夠讓你從「陌生」的印象,提升到「略有所知」的程度。
LowCode / NoCode 是什麼
都是同一種東西,錯用是毒藥,正確服用是解藥。
LowCode 系統,是一種混合了「NoCode」+ 「傳統開發」的工作流程,通常,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我們利用工具幫我們完成大部分的工作(自動編寫程式),包括制式的底層結構、通用邏輯、檢驗規則、組織定義好的模組交互方式等等;然後剩下最後一部分,接續由工程師,用傳統的開發方式(pro code)完成,這部分的程式屬於非常客製化,具有專屬性、不確定性、易變動性等等特質。
通常,LowCode 系統就是幫我們完成了部分的事,還需要剩下一部分的工作需要人手完成。
NoCode 系統,主要適用對象都是非技術人員,透過系統的操作,間接達成技術人員操作的效果,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透過圖像拖曳或視覺化編輯,來取代程式編程,操作者不需要具備相對應的技術知識和背景,也同樣能透過界面操作,間接達成程式編程後的輸出效果,整個流程中從無到有的,從製造到上線,都可以利用這系統完成。
在不需要「碰到」程式碼的基礎下,非技術人員也能完成原本技術人員才能完成的事。
您的組織需要真的它嗎?
當我們理解之後,應該會感覺到這些工具的所帶來的效益,包括:
- 執行效率是原本的一倍以上。
- 減少低技術含量的錯誤發生。
- 組織彈性增加,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
當然這都是在你有正確使用它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但讓我們在冷靜想想,什麼情境下,我們需要導入它。
- 業務場景發展迅速的時候.
- 業務規則明確且規律的時候.
- 建構自家的技術部門成本過高的時候(可使用第三方的 NoCode 服務)
- 處於測試業務或 MVP 的時候(最大化降低開發成本)
當然,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第三方服務商,建議你在導入之前,需要很確定自己要的那一方面的系統,以免當初為了節省成本,最後卻付了一大筆錢,效果還不如預期。
而基於公司業務場景和組織條件允許,我們都採用自建的方式導入。
LowCode / NoCode 一定要自建嗎 ?
在我們撇除第三方這個選擇,導入自建的 LowCode / NoCode系統,你可以從0開始,也可以從開源的系統開始。
至於要採用哪一種方式開始,最重要的是,組織內有沒有前端架構師主持。
LowCode / NoCode 屬於重前端交互和數據流的系統,除了必須有清楚的技術邊界定義,還需要同時具備和後端數據交換,模塊和業務邏輯劃分等等技術細節。
如果組織內沒有這樣的資源,那就不要自建,因為自己造一台車,並沒有去買一台車來的更好用。
如果真的很想要自建,而組織內又沒有資深的前端可以掌控,那可以用開源系統作為基礎,在它的基礎下進行二次開發,也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
當然在業務情境上,就需要做出一些讓步,畢竟是免費開源的系統,很難做到百分百吻合各種各樣的商業需求。
導入這體系之前需要準備做的事
跟標題描述的一樣,當我們面對的已經不是兩三個人的工作量,而是跨足不同部門,不同工作單位,涉及多個領域時,我們所需要的開發和製造時間就是一個相當難以估算的時間成本。
就以街口為例,以下是我們在進行專案開發時,所需要涉及的團隊和流程。
在這幾個軌道來回溝通和協調,都是無形的溝通成本,即便我們上次已經做過一次一樣的事,基於每次參加的人員不同,所以同樣的問題,我們可能會再說一次,同樣的錯誤,我們可能會再犯一次… 於此輪迴,直到宇宙毀滅為止。
所以再導入 LowCode / NoCode 之前,我們先對組織的專案流程做了一下解析(所以才會有以上的圖)。
有了這個圖之後,我們可以在軌道和關鍵時刻(顏色的小圓點)做一個分割或者叫邊界,這些分界會是工作流程中的關鍵斷點。
掌握了流程之後,接下來導入的系統,就會是針對當中的幾個關鍵時刻做出替換,也就是說,我們在不需要走那幾個流程,因為系統已經幫我們解決了大部分的溝通問題。
NoCode 的成效
我們內部有一個NoCode系統,這系統支援了街口全部的行銷網頁活動,目前已製作了 250+ 頁,以發布 200+ 頁,而此系統導入後,工作流程會剩下:
設計師會直接編輯元件參數,透過系統提交和發布
可以從流程看到,我們減少了前期的討論(對其他團隊而言不需要出席)、測試團隊不需要介入(標準流程已測試過),IT 也不需要介入(不需要設定主機、部署)
LowCode 的成效
而不久前,我們也成功發佈了自家的 LessCode 系統,以目前的結果來看,流程上我們只需要專注在:
我們減少了設計師的加入、前期的設計討論、操作流程討論、測試 review 等等。
後記
對於組織而言,我們其實是變形把過去四散各處的「專案」以資料的形式集中管理,讓技術的價值發揮在創新和問題的核心上。
瀏覽 1,50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