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不是解藥!年輕世代有3大壓力源 心理師推薦2首療癒歌曲
記者林育如/台北報導
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年輕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無論是看起來人生勝利組的科技新貴,還是在頂大求學的學霸,這些光鮮亮的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壓力。光合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鄭家揚指出,社群平台上的「完美生活展示」,成為年輕人心理焦慮的溫床。特別是在20至35歲這個人生轉折階段,許多人容易在無形中與他人進行比較,卻忽略了那些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也藏著無數艱難與脆弱,也容易迷失自我。

鄭家揚表示,「別人都過得很好,只有我不行」的念頭,一旦根深蒂固,就會轉化為自我懷疑、自我價值感下降,進一步引發憂鬱與焦慮情緒。
年輕人最常面對的心理壓力來源
一、學業壓力:成績、名次、升學等無形競爭。
二、感情問題:無論是在學或出社會,情感關係都充滿波動。
三、職場適應:初入職場,面對上下階層、工作負荷與未來不確定感。
鄭家揚強調,這些看似不同面向的困擾,其實背後多半與「家庭成長背景」有密切關聯。例如:從小未被允許失敗、情緒不被接納、過度比較或忽略,都是未來自我懷疑的種子。
面對心理困擾可從二面向著手
一、治本:回頭探索原生家庭與自我價值的建立歷程。
二、治標:處理當下的困擾,例如建立日常生活節奏、尋求支持、培養情緒調節能力。
「躺平新世代」不是懶 !是找不到方向
對於「躺平」這個詞彙,鄭家揚也提出他的觀察。他認為,許多年輕人並非不努力,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探索熱情與目標的空間。當課業與職場都無法喚起興趣,又得不到及時的情感支持與正向回饋,就容易出現封閉、倦怠甚至冷漠的狀態。
此時,比起斥責,更需要的是陪伴與引導:讓年輕人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真正的喜好與潛能,從而開展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鄭家揚此次也推薦兩首溫暖的療癒歌曲,陪伴那些在情緒低潮中掙扎的靈魂:
一、葉秉桓〈日子這樣就好〉
歌詞中寫著:「每天都有人在比較,才有那麼多的煩惱,難道就不能開心地做自己就好?沒有什麼事比快樂重要…」簡單的旋律,卻道出許多人心中未曾說出口的壓力。
「我們把傷心都丟掉,把失望也忘掉,記得把感動細心地收藏好就好,成功或失敗不重要,快樂才是依靠。我擁有朋友,我擁有愛才重要,我知道…」這些字句不只是歌詞,更像是對疲憊靈魂的一封溫柔情書。
這首歌讓人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對」的?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努力、要出人頭地,卻少有人教我們如何快樂地活著。或許「快樂就好」曾被當成不負責任的藉口,但當生活重擔壓得人喘不過氣時,這樣的想法,也許才是最真誠的解答。這首歌提醒我們,有時候,放下比較、拋開執念,過簡單的生活,反而更貼近真正的幸福。
二、 Epik High〈空車〉(Empty Car)
韓國團體這首作品,以一種溫柔卻深刻的方式,唱出孤獨與迷惘。歌詞中寫道「前路漫漫,卻沒有空車」,這不只是身體的疲憊,更是一種對未來的盲然與無助。「雖然在奔跑卻忘記為何而奔跑的雙腳與心臟」,點出在追夢過程中,夢想往往被壓成一種沉重的任務。初心,早已被現實碾碎,只剩下機械式的前行。
而副歌裡的「Home is so far away」,則是最令人心碎的一句。「家」,不再只是地理上的距離,而是情感的疏離、心理的漂流。「這廣闊的世界沒有我的空位嗎?我要獨立走過春雨瀰漫的街嗎?屬於我的空位,一個也沒有嗎?」、「我該做的事,除去要賺錢外,還曾有些什麼」歌曲不只是唱生活的壓力,更是對整個資本社會的質疑。
車子,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人們爭相追逐的「位置」與「價值」象徵——當我們用速度定義成功、用物質標記人生,就容易忽略心裡真正的方向。
這首歌沒有勵志雞湯,只有直面內心的誠實。它讓我們省思,真正的「空位」,不是等車的座位,而是讓我們重新坐下來、靜靜問問自己:「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我想要的嗎?」
瀏覽 12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