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還可以再更高?美國白宮再宣布:對中國關稅從145%調至245%!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台灣時間4月16日,美國白宮發佈重磅聲明,即日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總稅率將由原本的145%提升至245%,為全球供應鏈與國際貿易秩序投下震撼彈,大家也在關注中國是否將進一步反制。

美國白宮於4月15日宣布,因中國持續採取報復性貿易措施,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總稅率將由145%大幅提升至245%。圖片來源:The White House/YouTube

更多新聞:群創洪進揚談關稅衝擊:90天暫緩刺激第二季拉貨強勁、終端市場通膨待觀察

美中互徵高額關稅 貿易戰火再度升溫

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以來便波瀾起伏,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再次出手,宣布對全球所有國家統一徵收10%關稅,針對與美國貿易逆差最高的國家,加徵更高額的關稅,而中國因持續有報復性課徵,關稅總稅率由原本的145%提升至245%。

中國政府上週才宣布,美國進口的商品要繳的關稅,從原本的84%提高到125%,還說這麼高的關稅讓美國的東西在中國幾乎賣不出去,美國白宮則回應,因為中國一直用這種方式報復,美國不得不提高對中國的關稅,這次美國列管的中國商品,涵蓋範圍極廣,從7.5%到100%不等,涉及衣物、太陽能板、電動車、醫療器材等,部分商品如注射器與針頭,由於過去累積的多重關稅,實際稅率已高達245%,而智慧型手機原本預計課徵125%,但目前暫緩,僅針對芬太尼等特定商品課徵20%。

中國報復性關稅重擊美國產業鏈與物價

美國政府強調,高關稅政策是為了反制中國商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至美國市場,損害美國本土產業的競爭力,因此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政府,都主張關稅政策是為了保護美國工廠、維護公平競爭與國家安全,但實際上,大多數其他品牌將承擔更高的成本壓力,也可能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美國農業、電池、半導體等產業因中國報復性關稅而遭受重創,尤其是美國農產品出口至中國幾乎停滯,另外像是鋰電池等高科技產品的供應鏈也面臨斷鏈風險,因中國掌握全球70%以上的鋰電池出口,轉單到韓國、日本等盟國雖有空間,但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

儘管如此,美國財長公開表示,仍希望與北京達成重大貿易協議,但強調必須用跟過去不同的方式,代表中美仍有談判空間,而近期是否能重啟談判,也成為大家觀察的焦點。

關稅壓力下 東南亞國家成新熱點

隨著川普不斷升級關稅政策,全球已有超過75個國家主動接洽美國,尋求重新談判貿易協議,部分國家已暫時獲免,但中國因持續反制行動,仍在實施對等關稅名單之列,而許多美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開始尋求來自其他國家的替代供應來源,如越南、印度等地,中國出口商則面臨市場萎縮與訂單流失的壓力,部分中國企業也開始在東南亞設廠,甚至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東南亞、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的經貿合作,以減少美國高關稅的影響,也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台灣與亞太多國在美中貿易戰中既是受害者,也是潛在受益者,部分產業如電子零組件、半導體、機械設備等,可能需要轉移供應鏈,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隨著美中科技戰加劇,更多國際大廠選擇與台灣合作,反而獲益,然而,台灣企業目前也面對到全球需求疲弱、原物料價格波動等不確定性,若全球經濟因貿易戰而放緩,台灣出口導向型產業也將受到波及,此外,台灣身處美中對抗的第一線,如何在兩強間取得平衡,維護自身利益,成為政府與企業的重要課題。

瀏覽 1,596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