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時代:趨勢、挑戰與因應之道|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進入2025年,人工智慧(AI)的發展已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社會及治理之中,對未來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的《2025人工智慧指數報告》(AI Index Report 2025),詳細分析了AI領域的最新趨勢,從科技發展、產業應用到全球政策及公眾態度的變化,都揭示AI不再只是未來的願景,而是當下真實發生的變革力量。

報告指出,2024年可謂AI技術快速突破的一年。過去被視為難以企及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如今早已成為歷史,現代的AI系統在多個指標上大幅超越預期。小型模型的推理成本也迅速下降,AI技術的普及率顯著提高。
產業競爭方面,美國仍領先全球,AI私部門投資將近中國的12倍,顯示其AI產業實力依舊雄厚。但中國正快速迎頭趕上,在AI模型的性能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正逐年縮小,甚至在部分基準測試上的差距已接近持平,展現中國在技術上的突飛猛進。
AI技術的廣泛應用同時也帶來不少倫理與治理難題,全球AI相關事件大幅增加,2024年AI事件比2023年大幅增加。尤其在深偽(deepfake)技術的濫用、AI歧視及偏見問題上,現行的責任AI(Responsible AI)措施明顯不足,雖然各大企業紛紛表示認知這些風險,但實際採取的防範措施仍顯薄弱,凸顯責任AI距離實踐仍存在落差。
各國政府已逐漸體認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積極制定相關法規。2024年全球AI治理合作加強,包括OECD、歐盟、聯合國及非洲聯盟皆發表新的AI治理框架,強調透明度、公平性及安全性。但如何有效落實這些原則至AI實際應用場景,仍是各國面臨的一大挑戰。
儘管面臨倫理爭議,全球對於AI的態度正趨於樂觀。民眾多數認為AI帶來的好處遠大於負面影響,但有些國家則保持較高的警戒,特別是美國,儘管AI使用廣泛,但美國大多數的民眾仍對自動駕駛汽車感到害怕,只有少數表示信任。
這種分歧不僅存在於不同國家,也表現在政策推動上。美國地方政府普遍支持加強AI監管,但在資料隱私保護、再就業訓練等具體政策上存在顯著的政黨分歧,民主黨地方官員的支持程度明顯高於共和黨,反映出未來美國AI政策制定與實施將可能面臨高度政治化的困難。
AI快速發展之際,AI教育的普及卻未能跟上。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國家正推動K–12階段的計算機科學(CS)教育,但在許多非洲國家基礎設施的不足(如電力缺乏)嚴重限制了AI教育的推廣。在美國,雖然大多數的教師認為應將AI納入基礎資訊教育,但自認具備AI教學能力的教師卻不到半數,顯示全球教育體系對於AI人才培育的準備仍顯不足。
面對AI技術的快速演進與其伴隨的各種挑戰,各國政府與企業必須積極行動。首先,要加速AI治理法規的制定與落實。除了宏觀原則外,必須制定具體且可操作的法律規範,以應對深偽、資料濫用、演算法歧視等問題。
其次,必須強化責任AI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企業不僅要承諾,更要積極投入,透過嚴謹的測試與監管機制,降低AI對社會帶來的潛在風險。最後,要鼓勵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透過共享經驗與協調政策,達成AI治理的全球共識,以應對全球化的AI技術挑戰。
AI的快速崛起已無法回頭,我們正處於一個由AI塑造的關鍵時刻。惟有透過全面的準備與積極的因應,才能確保AI真正為人類創造出長期的福祉,而非帶來更多的問題與衝突。
瀏覽 22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