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安全報告|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社會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最近由全世界30幾個國所推薦的專家組成的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國際人工智慧安全報告 2025》。此報告指出,通用人工智慧(General-Purpose AI)的能力已大幅提升,不僅能夠生成高品質文本,還能撰寫程式、分析數據,甚至自主決策。儘管這些技術為社會帶來了顯著的效益,但它們也帶來了一系列複雜的風險,包括隱私侵犯、假資訊傳播、網路攻擊,以及潛在的經濟與社會不穩定。因此全球政策制定者、企業與學界必須加快腳步,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以確保AI技術的安全發展。
![](https://www.technice.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204_24-300x157.jpg)
過去五年內,AI技術的進步速度超過了大多數專家的預期。現今最先進的AI模型已能通過科學推理測試、撰寫高效能程式,甚至進行複雜的決策模擬。許多企業已投入開發通用AI代理(AI Agents),這些系統能夠自主計劃並執行任務,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營運效率。但這種能力的增強也意味著AI的應用範圍將更加廣泛,甚至涉及高風險領域,如金融交易、醫療診斷與軍事決策等。
AI的普及也對勞動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部分職業正在被自動化技術取代,而新興的工作機會尚未完全填補這些空缺。AI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加劇全球勞動市場的不平衡,特別是對於低技術的勞動者而言,重新適應市場需求的難度將進一步提高。此外AI的應用也加劇了市場壟斷風險,少數大型科技企業控制著AI的核心技術與基礎設施,使得其他企業與國家難以在這場技術競賽中競爭。
雖然AI技術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國際人工智慧安全報告 2025》強調,當前AI風險管理技術仍處於初步階段,且存在多重挑戰,包括技術透明度不足,許多AI系統的內部運作機制仍然是「黑箱」,即使是開發者本身也難以解釋其決策過程。這使得風險評估與調控變得困難。
再來就是資訊不對稱,企業往往掌握大量關於AI模型運作與資料訓練的關鍵資訊,而政府與學術界的了解有限,導致監管困難。許多AI公司因商業與安全考量,選擇不公開AI系統的細節,進一步加劇了資訊落差。
另外還有監管壓力與國際競爭,許多國家在AI發展上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導致企業與政府可能優先考慮技術競爭力,而非風險管理。最後是AI風險難以預測與量化,AI技術發展迅速,許多風險尚未完全顯現。即使存在初步風險跡象,許多決策者仍需在證據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政策選擇。
面對這些挑戰,全球社會應採取更加積極的風險管理策略,以確保AI技術能夠在可控範圍內發展。報告提出了幾項關鍵政策建議,包括加強國際合作與標準制定、促進技術透明度與資訊共享、發展早期預警與監管機制、提升公眾AI素養和促進負責任的AI創新等等。國家應負起監管的責任,而企業則應承擔社會責任,確保AI技術的發展符合人類倫理的標準。
《國際人工智慧安全報告 2025》最後強調,AI的未來發展並非不可逆轉的宿命,而是取決於人類的選擇。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應共同努力,確保AI的發展方向符合社會利益,而非淪為技術競賽的犧牲品。儘管AI的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但只要我們能夠在創新與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AI將能夠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而非威脅全球安全的隱憂。
瀏覽 7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