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將比石油更值錢?為什麼美國有錢人都在搶著買鋰礦公司?

《鋰戰》深度揭露未來十年鋰資源爭奪戰的關鍵,鋰不僅是電動車與綠能發展的核心,更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棋子,中國、澳洲、智利掌控供應鏈,美國則押寶技術創新與回收策略,兩大陣營的較量愈演愈烈。本書以實地調查與詳實數據,帶領讀者走入鋰礦場、實驗室與國際談判桌,解析特斯拉、蘋果等科技巨頭如何在這場戰爭中下注,也揭示川普的石化政策與馬斯克的新能源夢如何影響全球格局。

當晶片戰爭尚未落幕,鋰戰已悄然展開。從供應鏈壟斷到環保挑戰,《鋰戰》不僅關乎能源轉型,更牽動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對台灣而言,這場競賽也許正是突破半導體框架,迎向下一個產業機遇的關鍵。

(本文選自感電出版的《鋰戰》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詳見此)

當晶片戰爭尚未落幕,鋰戰已悄然展開。從供應鏈壟斷到環保挑戰,《鋰戰》不僅關乎能源轉型,更牽動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圖片來源:123RF

去哪裡找來更多「鋰」?

內華達州流紋岩嶺既是稀有植物蒂姆蕎麥的棲息地,也是鋰礦開採的潛力地區,開採可能威脅生態,引發政府、企業與環保團體的爭論。

2018年,我受銀行界建議,接觸對鋰頗具見解的詹姆斯.卡拉威,正值我報導主題從美國石油頁岩油革命轉向礦業與綠能金屬供應的過渡期。電池生產涉及鋰、銅、鎳、鈷等多種金屬,其來源與生產方式與化石燃料大相徑庭。深入研究後,我進一步了解稀土與黃金、白銀等傳統礦物,並透過與像卡拉威這樣的專家交流,逐步揭開綠能轉型背後的礦業挑戰與政治博弈。

2009年,卡拉威在阿根廷鹽沼冥想,決定投入400萬美元購買歐洛柯布瑞公司股份,成為董事長。七年間,他將該公司打造成全球最大鋰業企業,並與日本合作供應鋰予豐田等汽車製造商,市值倍增。

鋰電池驅動的未來

2015年,卡拉威退休,但對鋰仍念念不忘。他注意到華盛頓與底特律推動汽車電氣化的趨勢,特斯拉成功證明電動車可行,但特斯拉和早它幾年推出Prius 的豐田汽車一樣,過度依賴鋰、鎳等稀有金屬供應成為難題。

因此,卡拉威想釐清美國是否能自行大量生產這些金屬,特別是鋰。後來他接到來自澳洲的一通電話,澳洲一群以開發商伯納德.羅維(Bernard Rowe)為首的投資人,正打著內華達州沙漠的主意,這成了為他解惑的契機。那群投資人發現,流紋岩嶺蘊藏的其實是一種含有鋰的黏土狀混合物,那些黏土有多少具體鋰含量也未可知。於是,他們找上卡拉威。但鋰主要從鹵水或硬岩提取,尚無企業成功從黏土大規模生產。卡拉威對此計劃存疑,因而拒絕參與。

羅維很失望,他雖能理解卡拉威的想法,但還是忍不住問,是否能找卡拉威過去曾經雇用的那位地質學家來幫忙。在商言商的卡拉威答應了羅維的請求,只要求他給個小惠:如果那位地質學家發現任何有趣的東西,必須在第一時間通知卡拉威。

事實證明,那是一個決定命運的要求。幾個星期之後,民主黨提名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2016 年的美國總統選戰中,將氣候變遷稱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緊急的威脅與最具決定性的挑戰」。而就在這場選戰一片喧騰之際,卡拉威的地質學家打來了。流紋岩嶺一案不但不只是個科學實驗,地底下更是蘊藏約1 億4,600 萬噸的鋰和硼,是美國已知的第二大礦床。更幸運的是,這個礦場距離特斯拉(當時該公司即將成為世界最具價值的汽車製造商)計劃中的一座超級工廠還不到100 英里。所以這個專案幾乎可說是一開業就馬上會有利潤進帳。卡拉威立即斥資400 萬美元購買那家澳洲公司的股份,並拿下該公司董事會的控制權。並將公司更名為離子先鋒公司(ioneer)。

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時機幾近完美。希拉蕊輸掉2016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後,她的對手川普竟採取行動,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儘管他的舉措諷刺地對民營產業造成反效果。即使當時華盛頓當局似乎不在乎環保議題,但各大汽車製造商及其供應商,卻不惜加班來證明他們有多關懷環境,而電動車成了這些廠商對環保議題表態的重要管道。也就是說,全球各地將大肆搜刮鋰與其他電動車用金屬,而美國也有必要開始在國內自行生產這些金屬。

卡拉威從這一連串的發展,看見了可供他本人和離子先鋒公司大顯身手的大好機會。他說:「以擺脫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型來說,完成交通的電氣化是必要的關鍵作為之一。不過,這件工程將耗費非常多資源,如果其他國家──尤其是我們的競爭對手──發現我們在這個領域非常脆弱,他們一定會趁機占我們便宜。」接下來四年,卡拉威帶領團隊進行地質測試、聘用專家並積極擴展事業規模。

然而,2020年夏末,流紋岩嶺的蒂姆蕎麥這種全球罕見、只有在當地發現的稀有植物突然大量死亡。這一神祕事件威脅到他的鋰礦開採計劃,也使他「為後代留下一個更潔淨地球」的理想愈發遙不可及。

(本文選自感電出版的《鋰戰》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詳見此)

瀏覽 601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