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儀表板很重要,從台灣第一個電商用 MRTG 做業績預測儀表板的意外收獲 | 專家論點【黑貘】
在 2002 年網路泡沫化之後,我又開始做『(專職)工程師』的工作,那時進到了一個會賣 CD 的店商平台 B 公司上班,因為我小時候的願望就是當唱片行老板。
我當時是由總經理面試的,但因為也算是種『空降』,也受到了不少直屬主管的壓力,尤其他認為一個曾經當過大公司經理主管,以及創業當老板過的人怎會想回頭當個工程師,一定是其他的野心,但事實上那時我的確是相信身為一個工程師,若好好的做出『產品』不會比做主管沒價值,且也在思索『換屁股換腦袋』的這個題目,所以才想要好好專心做好一個工程師。
身為一個網管工程師,在那時若沒有開發過 SNMP 延伸應用或是使用 MRTG 一定不是一個好的網管,而當時 MRTG 的確是很好用的『時間序列』繪製圖表工具與資料庫,MRTG 原名是個 Multi Router Traffic Grapher,簡言之原本就是用來看網路設備流量的基本工具,在還沒有用 RRDTools (Round-Robin Database Tools) 或是用 Cricket 去取代之前,都是使用 MRTG 來做『流量圖』去做基本的圖像化管理。
當時在那間公司有一個有趣的遊戲,就是在下班前大家來預測當天 24 時結束時的總業績,若誰最準的話可以被請吃第二天的早餐,身為一個想要做到行為預測工程師而言,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如何在越早的時間做出最準確的預測應該不難做到,最簡單的演算法就是:
『用一個區間的歷史資料來推算,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占當天的業積多少百分比,除回去就可以有一定準確的推估了』
當然這邊的『一個區間的歷史資料』要去思考的是週一到週日可能每天的曲線都不同,因為人的行為最明鮮的是以週為單位的週期,不要說是六日的假日行為不一樣,週一到週五的平日也有所差異,因此不能用昨天的資料就直接算,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上週同一天的方式來計算是較準確,所以當時就寫了個程式直接用資料庫來計算,而其他人都是憑『經驗』的感覺,當然準確度就很高了,因此有六七成以上的日子都是我最準的,因此我就吃了一陣子免費的早餐。
但即使是用上週同期的資料來計算也是有問題的,有時會遇到國定假日的狀況,行為的差異也很大,準確度也會大打折扣,因為當時不想要去記錄每年的假日,所以就想了個很有趣的方法,就是用最近三次的同一個週幾,算出來後取中間值,這樣就可以避免假日包含颱風假所造成偏差問題,這樣的已經可以到八九成以上有最準的估算。
而在當時因為我的主職就是與 MRTG 為伍,因此我就把這預測系統寫成兩條線,一個是當下的業績,以及同時間點的全日業績預測,此時我發現通常把當下預測很明鮮的成為一個水平直線的模型,最後也是越準確的,因此有時不是取中間值,而是判斷出那個預測是最快收斂成水平直線,就是最佳解,因此當我把幾張 MRTG 畫出來就很容易判斷出來了,這準確率會更高,可惜這遊戲早已經結束,因為被同事發現我是用『程式精算』的,他們用『感覺猜想』完全比不過,所以就沒有人參與這賭局。
雖然我那時繼續修改演算法與模型,最後做出了個『無模型/無分配』的計算方式,這時的準確度已經很驚人了,因為只要不是遇到從來沒有過的因子,就會很準確,而在這天遇到的新變因,也可以成為未來的新模擬計算在內。
只是當大家看到我用 MRTG 畫出來的業績預測圖相當有趣,也對於當天的營業掌控更有感覺,這網頁就變成許多主管最常看的『即時報表』,故事就到此結束嗎?並沒有!這邊有三個有趣的現像,這篇就講其中一個。
預測雖然在經營是很重要的,知道現狀是最困難的,其中有兩個重要問題:系統看起來運作正常,但這是真的嗎?現在有正在做行銷案,對業績真的有幫助嗎?
若是把現在累積的業績畫成一條線,很單純的一定會往上長,只是斜率高還是低而已,但因為電商很受到時間的因素,每天 24 小時每個小時都有不同的成長斜率,現在是較高或是較低如何判斷呢?當然有聰明的讀者就會想說也是如之前的方式有一個歷史區間就可以,但要如何才能夠更精確的知道狀態呢?
這個系統上線時就有人發現,現在的業績持續累積成長沒問題,為甚麼預測業績會一直往下修呢?即使經過週期的調整也是一樣,此時就發現原來是在『結帳』時資料庫負荷過重,這個流程速度比平常慢了一些,此時大家的結單速度就少很多,而系統的預測就會開始下修,因此當看到預測區線保持穩定,就代表系統是穩定的,若是一直下修代表有一個環節出問題。
相反的上修呢?簡言之就是有個行銷活動在進行,業績比預期發展的更高也是真的,甚至有一次在沒有促銷活動進行的時間,突然開始上修,大家覺得很疑惑,後來有人查訂單統計,才知道當時的風雲人物馬市長在訪談時推薦了『藍海策略』那本書,而那本書就開始超乎預期的大賣,這時這樣的系統就是很好的『示警』系統。
因為這家 B 公司當時是台灣很早的大電商,因此是少數可以有效用的以『即時業績』資料庫來應用的公司,而當時沒想到這樣的一個遊戲,創作出了第一個以預測業績為基礎的『儀表板』,這樣的事發生在 20 年前也是相當有趣的意外,若不是剛好有機會以整體經營為導向思考與權限跟實作能力的工程師,很難有這樣的東西出現。
而在 20 年後的今天,現在很多家網路公司至少都會在公司的電視牆上呈現 Google Analytics 的線上人數,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即時儀表板』,但事實上也只是停留在『感覺經驗』來判斷現在的狀況合理性,的確當線上人數爆衝或是爆跌時都可以第一時間示警,看看要不要有進一步的策略,只是這樣沒有更進一步的與歷史做比較,甚至去看『未來』的預測,因為儀表板的真價值在於很快的對於現狀做反應,若沒辦法的話還不如停留在『報表』就好。
瀏覽 1,67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