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研發替代役的角色與未來 學生如何看待與選擇?

記者 鄧天心/綜合報導

在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台灣的研發替代役制度是否仍能吸引理工科畢業生?隨著產業環境的變遷以及薪資差距的擴大,許多學生在選擇服役時開始猶豫,到底研發替代役究竟是通往職場的跳板,還是逐漸失去吸引力的舊制?

隨著科技業薪酬水準的提升,替代役的待遇與吸引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圖片來源:AI生成

更多新聞:科技大廠吸才太強 研發替代役漸失吸引力?專訪淡江大學理學院院長談出路

制研發替代役的過去與現狀

研發替代役起初設計為一項創新的服役模式,旨在結合國防需求與科技發展,讓役男有機會在民間或研究機構中從事高端技術或研究工作,根據內政部的規定,研發替代役分為三個階段,包括軍事訓練、研究機構服務和專業工作,然而,隨著科技業薪酬水準的提升,替代役的待遇與吸引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

以行政院核定的114年度研發替代役員額為例,共有2600個名額提供給碩士或副學士以上學歷的役男,內政部指出,93年次以前出生的役男仍可選擇申請,而94年次以後役男則因政策調整無法參加。

面對科技業高達百萬年薪的誘因,替代役每月僅約2.5萬至3萬的薪資水準,著實讓不少學生在選擇時望而卻步。

研發替代役仍具吸引力嗎?

淡江大學理學院院長施增廉認為,研發替代役的吸引力下滑,不僅與薪資差距有關,也與學生心態的轉變息息相關,他指出,碩士生若選擇進入博士班,透過教育部補助與校內獎助金,收入已能超越替代役薪水,而短期軍事服役的改革,也讓許多學生對當兵不再畏懼。

從企業角度來看,部分中小型科技公司仍依賴替代役補充人力,但國際大廠如Google和NVIDIA等,則注重創造具吸引力的職場文化,提供更高薪資和靈活的職涯成長空間,特別是在全球化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不可避免的,這種策略對比突顯了傳統替代役模式的局限性。

此外,針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施院長強調了「理性選擇」的重要性,他建議學生在做出決定前,應明確評估自己的長期目標、收入預期及職涯發展路徑,避免因短期利益影響重大選擇。

案例對比顯示,成功吸引人才的企業通常有更靈活的策略,例如,台積電與國內多所大學合作設置實驗室,讓學生在校期間即參與實際專案,從而培養實用技能,相比之下,研發替代役的進程和限制顯得冗長,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然而,一些中小企業利用替代役制度彌補技術人力短缺,仍在這一模式下受益,不過這種成功與限制的對比,為政府未來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參考方向。

針對研發替代役的未來發展,內政部已展開檢討,表示將持續蒐集各界意見,視兵役政策進一步優化,例如,是否能適時放寬申請資格或調整服役條件,以吸引更多高學歷人才參與,然而,制度的延續與調整,將在未來數年間,直接影響台灣科技研發人才的結構。

施院長採訪後也表示,學生在選擇是否參與前,也應以長遠目標為指引,慎重權衡眼前的利益與未來的挑戰,才是對職涯比較好的選擇。

瀏覽 56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