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顆心 超音波人工心臟報佳音
編譯/高晟鈞
來自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利用超音波,透過皮膚傳輸能量為人工心臟進行無線供電的技術,有望避免物理傳動系統引起感染風險與併發症的風險。
葉克膜與人工心臟
在治療心臟衰竭末期病人時,心臟移植仍舊是被視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手術成功率高達95%。然而,台灣每年有約150-250人不等在等待心臟移植,而實際上真正能順利接受移植手術的,每年僅有不到100人。超過一半的病患在等待過程中便因病情惡化而離世,為了爭取更多時間,科學家設計出不同的機器性循環輔助裝置,包括遠近馳名的葉克膜(ECMO)以及人工心臟。
更多新聞: 再生醫學里程碑 全機械心臟首次被植入人體
人工心臟正式名稱為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簡稱VAD),依照功能不同,可分為左心室、右心室和雙心室輔助器三種,而在臨床上則以左心室輔助器(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簡稱LVAD)最為常用。LVAD傳統上仍舊需要物理傳動系統來供給電力,即身上仍有一條導線連接著電源供應器。由於開放通道可能引入病原體,LVAD引起感染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且由於血液透過機器管路循環,也容易形成血栓、甚至因血流型態改變而造成腸胃道出血等併發症。
超音波人工心臟
對此,研究團隊開發的超音波能量傳輸技術,無需傳動系統,利用超音波直接透過皮膚為心臟充電,大大減少了感染風險,真正意義上實現無線、完全植入式的LVAD系統。系統在實驗室與動物模型測試中表現相當出色,在各種流量與速度設定下,以無線方式為LVAD提供必要電力,並有效避免過熱風險。
除了電力傳輸外,超音波人工心臟還能具備即時數據監測,能維持幫浦的穩定性,在各方面降低患者的風險。這項研究很可能將幫助開發具時代意義的人工心臟,造福更多心臟病患。
資料來源:MedicaXpress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7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