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通過晶片法案,520美元資金恐治標不治本?
這星期四,美國眾議院以243票對187票通過了價值2800億美元的晶片製造和研發法案,以加強美國的目前在半導體領域的不足。此法案稍早已在參議院通過,昨日眾議院投票通過,已形同正式確立法案,接下來僅需美國總統拜登簽字。
這個法案是拜登政府的一項優先行政事項(administration priority)之一,其中包括520億美元的補貼,鼓勵晶片製造商在美國建立半導體工廠。總統拜登表示,這項立法將降低晶片價格、創造就業機會,並刺激美國的半導體生產。而這些半導體將會幫助美國手機、汽車和醫療設備。
新冠病毒的流行顛覆了各行各業,尤其是需要半導體晶片等科技產品的產業。同時,隨著消費者習慣在家工作,而不是待在學校或辦公室,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產品的需求飆升。
大量需求加上因疫情中斷的供應鏈,引發了全球半導體短缺,英偉達(Nvidia)和AMD等供應商根本反應不及。
趕上東亞,才能領先全球?
法案支持者認為,緩解晶片短缺並建立起美國半導體產業,才能減少對東亞的仰賴──全球約75%的晶片都在東亞生產。
而美國的半導體和晶片主要都是從台灣進口,但中國最近擴大了生產,讓美國備感威脅。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也曾表示,美國目前沒有製造任何「前端」的半導體,即軍事設備和電腦所需的精密半導體。因此法案說明,強大的國內半導體產業「對美國的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民主黨人認為,立法將帶來美國經濟的重大勝利。拜登也表示支持,並直言,「在未來,我們不僅有能力與中國競爭,而有能力引領世界,贏得21世紀的經濟競爭。」
在通過法案之後,半導體製造商SkyWater Technology表示將會在印第安納州設廠,並與普渡大學合作開發半導體。另一間製造商GlobalFoundries也說,如果沒有晶片法案,該公司將會難以擴張,但接下來他們將會擴大馬爾他的園區,並將會創造至少一千個高科技職缺。
投入大量資金,但治標不治本?
然而,眾議院共和黨領導人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並稱這個法案為「企業福利」法案,是對企業的空白支票,也沒辦法立即顯現成效,並解決中國對美國供應鏈造成的威脅。
同時也有個明顯的疑慮在於,相較於東亞,美國的勞工和製造成本高,而台灣、中國和南韓的晶片製造成本比美國低25%至40%,因此美國可能本來就不是適合製造晶片的國家。
另一項質疑是,國會給了機會讓大企業「敲詐」。例如,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匿名人士估計Intel能從中獲得200億補貼。而Intel是美國最大半導體商,卻曾對白宮揚言,如果不通過法案,就將到別的國家建廠。即將投資在美國俄亥俄州的200億美元新廠動土典禮也拖拖拉拉;該州州長也直言,這是Intel的談判策略,目的是為了在國會的這次投票產生影響力。
短期內看來,法案尚不會對產業帶來重大影響。這些企業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建造新工廠和設施,以解決晶片短缺問題並提高生產的獨立性。然而,如果事情如其支持者想像的那樣發展,這個法案還是有望緩解未來的供應鏈緊縮。
文: 王珮羽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
瀏覽 95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