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第3支科研火箭「Polaris」 今早屏東旭海順利試射
記者/李琦瑋
淡江大學5日上午6點28分於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順利發射第3支科研探空火箭「Polaris」,搭載減振環、磁場計模組等2項特殊科研酬載,有助日後探空火箭的研發。此次試射亦為旭海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的第7次任務,其中淡江團隊就佔了3次。
淡江大學指出,「Polaris」總重為58公斤,總長3.08公尺,最大直徑16.32公分。模擬高度最高能達到5.8公里,平均推力為2765牛頓、最大推力為3734牛頓,燃燒時間9.5秒,總衝量則約為26481牛頓秒。因昨日更換航電板,未能及時掌握各項飛行數據,團隊將會進行後續分析。
延伸閱讀:陽明交大「Asfaloth火箭」發射成功 5秒推進至3000公尺高空
淡江大學航太系系主任蕭富元表示,火箭順利發射,降落傘艙(含航電)與火箭本體依設計機制分離,但降落傘未開傘,評估可能因為航電板的問題,造成降落傘分離機制提早啟動,導致最後軌跡未依原訂計畫行進,依現有影片與資料分析,最大高度大約4公里左右,若非降落傘艙提早脫離,預計可突破6公里。
蕭富元說明,小型探空火箭研發案的宗旨,在於培育太空系統工程相關人才以及科技創新。淡江大學3次火箭採用RNX,有別於傳統固態燃料,其性質穩定,非常適合在重視安全的校園中,作為人才培養使用。
蕭富元堤到,過去此類燃料僅在業餘火箭玩家間流傳,因此從未建造如此大推力的引擎,「本系透過小型探空火箭研發的計劃引入此一燃料,並加以改良,也可以替我國未來火箭發展注入新科技。」
計畫主持人、淡江大學航太系教授王怡仁表示,「Polaris」建構在「Jessie」的基礎上,改進複合材料箭身的設計與製造,並搭載2項特殊科研酬載,其一為減振環,用於降低探空火箭箭身於升空時產生的振動;其二為磁場計模組,量測三軸磁場變化頻率與火箭振動頻率的關聯性,這是國際學研界首度提出實驗與研究,飛試取得的相關數據,將有助於日後探空火箭的研發。
任務協同指揮官、淡江大學航太系3年級學生袁日揚說,此次試射為3年計畫的結案任務,將火箭命名為「Polaris」是希望這一期的探空火箭計畫,能像北極星一樣引領團隊持續前進。
他表示,夥伴們一直到看到火箭成功發射才鬆了一口氣。他也分享最開心的是第一次嘗試的降落傘艙成功分離,並且成功回收,辛苦了一整年之後終於看到成果,非常開心。
國科會指出,太空產業近年蓬勃發展,台灣有資通訊、半導體、精密機械產業優勢,成為進軍國際供應鏈的利基。TASA過去30餘年執行衛星計畫,充分掌握衛星研製、整測、操控能力,去年再啟動入軌火箭研製計畫,期待掌握發射技術,進一步提升衛星計畫自主性,將持續透過委託學界執行科研火箭計畫,以培育相關領域人才。
瀏覽 26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