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I無痛整合 低成本且高效之新型光子積體電路
編譯/高晟鈞
光子積體電路(PIC)透過將多種光學元件和功能結合在一個晶片上而快速發展,徹底改變了光通訊和運算系統。幾十年來,矽基PIC因其成本效益以及與現有半導體製造技術的支持與整合,而在該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儘管矽基PIC在光電調製頻寬方面存在局限性,SOI(Silicon on insulator)光子晶片還是成功商業化,透過現代資料中心的數百萬條玻璃光纖驅動資訊流量。
更多新聞: 實用性量子設備接近現實 室溫光子晶片有望推出
SOI結構
SOI,全名Silicon on insulator,結構像是三明治,兩層矽層中間夾著一層氧化矽的絕緣層。這種構造相當於整顆電晶體都是矽的MOSFET來說,中間絕緣層可以更好的擋住在電晶體裡流竄的「漏電流」,如此電晶體可以更好地控制電流、且更加省電。
替換三明治內餡
近幾年來,鈮酸鋰因其強大的泡克爾斯效應(一種線性光電效應,其中介質的折射率相對於施加的電信號或電壓而改變),而成為SOI結構的優質材料,可以建構整合性光電調製器,對於高速光調製的優化至關重要。然而由於成本高昂且生產複雜,阻礙鈮酸鋰擴大其應用性,阻礙了其走向商業的途徑。
鉭酸鋰(LiTaO3) 是鈮酸鋰的近親,有望克服這些障礙,它具有類似的優異電光品質,但在可擴展性和成本方面比鈮酸鋰具有優勢。鉭酸鋰目前已被電信行業廣泛應用於5G射頻濾波器就是最好的證明。
無痛整合
研究人員開發一種鉭酸鋰晶圓鍵合方法與SOI製程相容,能實現無痛整合,先用類金剛石碳覆蓋鉭酸鋰薄膜晶片,再繼蝕刻成光波導、調製器和超高品質諧振器。
蝕刻結合了深紫外線光刻和乾蝕刻技術,該技術最初是為鈮酸鋰開發的,經過精心調整後,才能蝕刻更硬、惰性更強的鉭酸鋰。這種調整涉及優化蝕刻參數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光學損耗,是實現光子電路高性能的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最終成功製造出高效能的鉭酸鋰PIC、光電馬赫-曾德爾調製器(Mach-Zehnder Modulator);前者在電信波長下光損耗率僅 5.6 dB/m,後者是當今高速光纖通訊中廣泛使用的裝置,電光頻寬達到40GHz。這項研究推動了先進PIC發展,有助實現更經濟且更強大的PIC製造。
資料來源:TechXplore
瀏覽 72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