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火星種菜?關鍵竟在馬雅古文明農夫智慧裡

編譯/Elisa

美國太空總署計畫要在203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但把食物從地球送到火星,至少也要九個月的時間,而且太空食品價格會貴得很不合理。這代表探險家得依靠當地資源種植農作物,科學家也一直嘗試利用各種技術,改善火星的土壤品質,提升實施農業可行性。因為火星土壤屬於強鹼性,與地球有很大不同,不只缺乏必要的營養物質,還含有毒性的高氯酸鹽(perchlorates),不適合多數植物生長。

科學家持續改善火星的土壤品質,提升實施農業可行性。圖取自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馬雅古文明農作方式有望在火星實施

不過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從馬雅古文明老祖宗的農家智慧,一種叫做「間作」(intercropping)的種植方式,有望找到答案。間作種值需要同時種兩到三種不同作物,但因為種的作物性狀(traits)可彼此互補(complementary),互相幫助生存。科學家創造出一個具有模擬火星土壤和環境的溫室,並添加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和營養素,試著種櫻桃番茄、豌豆和胡蘿蔔,也另外用單作(monocropping)方式種植其他作物作為比較。

更多新聞:NASA宣布5月起進行45天火星任務模擬

間作法可能提升在火星上種植作物種類

實驗結果發現,透過間作方式種植的番茄,比單作方式的作物產量還多一倍,開花時間和成熟速度更快,單株果實的結果量增加,莖部也較粗,不過和番茄一起種的豌豆與胡蘿蔔產量並未增加。研究小組推測,這可能和豆類植物能夠過稱為根瘤菌(rhizobia)的細菌共生,進而固定土壤中的氮素有關。另外番茄與豌豆植物高大,比較容易吸收光線,因此胡蘿蔔生長並沒有特別變化,這也顯示要在火星上實施間作農法,作物品種選擇十分重要。科學家也樂觀認為,只要持續調整實驗條件,就能找到更好的作物搭配組合,提升間作農法在火星的可行性。

資料來源:Interesting Engineering

瀏覽 63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