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細胞移植療法新曙光  哥大研究成關鍵

記者/劉閔

上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有研究團隊表示,首次利用「囊胚互補」(blastocyst complementation)技術混合小鼠和大鼠兩物種,發現不只成功恢復缺乏嗅覺系統老鼠的嗅覺,且比普通老鼠更快嗅到隱藏的餅乾位置,這將有助於應用在人類細胞移植療法發展。目前此項研究發表於《Cell》科學期刊上。

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藉由囊胚互補技術成功創造大、小鼠的混合大腦,有助人類細胞移植療法發展。圖 / 123RF

細胞發育早期階段介入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遺傳與發育學教授 Kristin Baldwin 指出,如果大腦發育到一定程度後,移植的細胞不一定能適當地連接在一起。而本次研究團隊在受精數小時內,就將大鼠幹細胞引入小鼠的囊胚中,讓大鼠和小鼠細胞在早期發育階段能同時生長並自行結合。對於這項稱為「囊胚互補」技術,類似用於培育具有人類免疫系統的老鼠技術,且已經被證明是很強大的研究工具。

更多新聞:不用天天刷牙了? 用一次即可永久預防蛀牙的基改細菌

小鼠大腦中可見到大鼠細胞

另外 Kristin Baldwin 也表示,幾乎在整個小鼠的大腦中都可以看到大鼠細胞,表示混合實驗幾乎沒有任何的阻礙,且有很多小鼠的神經元種類可以被大鼠神經元取代。

此外,研究團隊也進一步觀察大鼠的神經元是否已經結合了功能性神經迴路(functional neural circuit),因為功能性神經迴路是嗅覺系統的一部份,這對於老鼠尋找食物和躲避掠食者至關重要。因此,研究團隊透過改造混合老鼠的胚胎來去除嗅覺神經元,這樣就可以確定大鼠的神經元是否恢復了老鼠的嗅覺。

因此藉由 Kristin Baldwin 教授的研究團隊創造的混合大腦系統,可協助研究人員現在可以剖析不同老鼠模型中發生的情況,有助於研究團隊更好理解人類的細胞移植療法,並提高成功率。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尋找其他方法,將大鼠細胞能夠發展成單一的細胞類型,這樣便有助於更精確的實驗結果,且能為創造靈長類神經元的混合大腦打開大門,幫助更加了解人類的疾病。

瀏覽 381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