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注意!YouTube將導入「AI內容揭露標籤」功能,哪3種創作風格會納管?

記者/孫敬 Archer Sun

今年2月16日,OpenAI推出文字轉影片AI工具「Sora」,震撼影視和動畫產業,近期更有消息指出OpenAI計劃進軍電影業,然而當影像作品越來越擬真,究竟該如何判斷哪些屬於AI還是真人產出創作?

根據Google官方釋出的消息得知,YouTube將引入「AI內容揭露標籤」功能,協助閱聽人辨識哪些內容屬於AI變造或模擬合成。創作者在YouTube上傳影片中使用的人物、風景、特效均有不同的標籤要求。

延伸閱讀:無痕或登出Google帳戶   YouTube「影片推薦」  消失了

YouTube對AI生成的影音創作將有不同標註要求。(圖/Getty Images)

YouTube加強AI影音、影片創作要求規範

YouTube針對AI生成內容需有明確註記一事,早在去年11月,Google官方就曾要求創作者上傳影片時,告知呈現的內容是否經過變造、合成或是用AI生成。若內容可能經過AI變造後製呈現,YouTube會在影片下方的說明面板加上標籤,提示部分內容透過數位修改或生成,敏感議題則會加註更顯眼的標籤。

至於這個月對AI生成影片的改動,這3種創作會需要加上標籤。

1. 使用真實人物的特徵:透過技術及數位方式變造內容,例如將某人的臉替換成另一人的臉,或是合成某人的聲音做為影片旁白。

2. 捏造真實事件或地點的影片片段:像是呈現某棟真實建築失火的假象,或是變造真實城市景觀,呈現與現實不符的情景。

3. 生成逼真的場景:呈現看似逼真的虛構重大事件,例如假龍捲風朝實際存在的小鎮逼進。

從YouTube面板上可看出要求註記是否有使用AI的選項。(圖/Google)

除了上述三點,創作者的內容「明顯超脫現實」、「動畫方式呈現」、「直接使用生成式AI輔助製作」,可明顯判斷為AI生成的作品則不在此限。

具體不強制要求註記標籤的創作,又分為以下4種。

1. 明顯超脫現實的內容,例如:動畫,或是某人騎著獨角獸遨遊在幻想世界。

2. 色彩調整或亮度濾鏡。

3. 背景模糊或復古等多元風格特效。

4. 美顏濾鏡或其他視覺修飾效果。

這次的AI內容揭露標籤功能,會逐步從手機的YouTube應用程式導入,之後擴大到電腦和電視。要注意的是,之後如有屢次隱瞞不揭露AI資訊的創作者,可能會被YouTube以違規論處置。

YouTube影片說明面板會告知有使用AI或其他數位方式創作。(圖/Google)
YouTube影片下方,顯示有使用AI或其他數位方式創作。(圖/Google)

瀏覽 532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